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归纳内容要点专题复习学案 编写者:陈永芳审核者:陆如兵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立足文本筛选归纳信息的能力。 2通过相同题型的不同变式,辨别不同设题角度的不同答题方向。 3培养学生准确表述、条理清晰、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立足文本筛选并归纳信息。 2准确、规范答题的能力。 教学辅助手段: Smart课件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2014年江苏省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最大的亮点就是把“归纳内容要点”由选择题改为文字表述题。这一改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也对我们对文意的理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真题回放:(2014·江苏卷)《答严厚舆秀才论为师道书》(柳宗元)(《核按钮》学生版)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不愿承担老师之名;实际才能不足以做老师;可以互相学习。 旧知回顾1:《詹鼎传》 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詹鼎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旧知回顾2:连云港2015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调研考试《答毕仲举书》 据此回信,推测毕仲举来信的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就苏轼被贬一事表示慰问;告知苏轼自己的生活情况;对苏轼的生活情况表示关心;劝苏轼多度佛经并研究配药之方救济百姓;开导苏轼乐观豁达对待世事。 旧知回顾3:2015年高三模拟测试卷(三) 《谢杜相公书》曾巩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因为曾巩之父与杜衍有老交情;杜衍有爱护培育天才人才的情怀。 旧知回顾4:2015年高三模拟测试卷(六)《送穷文》 作者一本正经的虚构主人摆设东西祈祷“穷鬼”离开的场景,抒发了怎样的心志?请加以概括。 发泄内心因历经坎坷长期苦厄而产生的抑郁; 表达即使身处困境也会坚持正义的志节;讽刺社会上蝇营狗苟之辈。 思考:(1)归纳文章内容要点可以从哪些角度设问? (2)如何立足文本寻找解答此类问题的信息? (3)规范地回答此类问题有哪些注意点? 三、试卷评讲 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 欧阳修 臣近闻澧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藏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兴州又奏八九十人。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万物失所,实未见太平之象。 臣又思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盖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若以前贼张海等稍衰,便谓后贼不足忧;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虏未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便谓可罢兵。指望太平,渐生安逸,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 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其所进瑞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寮。仍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以兴兵累年,四海困弊,方当责己忧劳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不得进献。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节) 9.作者认为澧州瑞木虚妄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 学生答案一:1、指望太平渐生安逸,此瑞木乃实事之妖木耳。 2、其所进端木,伏乞更不宣示臣僚。 采样得分: 扣分依据: 学生答案二:1、现如今有叛乱,不见太平之象。 2、盗贼众多,送瑞木是讨好陛下罢了。 采样得分: 扣分依据: 学生答案三:1、此时国家不太平。 2、冯载是武人,不识事体,想讨好朝廷 3、国家治理的道法已失。 4、四方有造虚妄的流言的趋势。 采样得分: 扣分依据: 反思:答题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思考:文言文内容归纳题通常从哪些角度命题?怎么答题? 回顾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判断、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正确把握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主要包括:归纳材料涉及的事件,分析主人公的行为、品质,分析并概括文段所述道理,推理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事物发展的结果等。 命题范围: 叙事性文本: (1)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2)人物某一性格特点的具体事例 (3)事件的多方原因或基本过程 议论性文本: (1)概括归纳文章的主要观点(2)梳理论述的基本层次(3)归纳证明或反驳的理由 答题技巧:1、辨明文体,疏通文句意义。 2、内化文本,强调自由表达。 3、深入研读,掌握答题步骤。 第一步:确定答题区间,即答案组织所需要的具体文句; 第二步:审清核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