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乡土作文教学模式的建构:建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乡土作文教学是以乡土资源、乡土文化为依托的一种作文教学模式。乡土作文教学拉近了新生代与乡土厚重历史文化的距离,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长期以来存在对乡土认识的偏颇,对乡土作文主题理解的思维固化。乡土的不是农村的,城市也有它的乡土;乡土作文也不是单一的歌颂褒扬家乡美,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引导更多的教师去思考关于乡土的方方面面问题,这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思考,继承发扬乡土文化中的精华。一、乡土作文提出的背景广阔的农村蕴藏着多姿多彩的乡土文化资源,千百年的乡土文化、乡土风情,有它独特的风格,富有强劲的生命力,这对于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来说,是享之不尽的资源,是得天独厚的条件。乡土并不是农村孩子特有的,每座城市都有他独有的乡土资源,这是本乡本土的范围,而不仅仅局限于农村。城市也有他的过去,有他的乡土情意,也有很多本土性的知识可歌可颂,不能忽视城市的本土文化。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的理念:“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乡土取材,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能提升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自己家乡的认同感。课程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而乡土作文无论是从取材还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大角度来说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乡土作文的阐释与写作(一)乡土作文的含义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乡土”就是本乡本土。本乡本土是指主体生存地域的本土性,但是这并不排斥城市的本乡本土性,并不是只有农村才有本乡本土的,城市也是有他的“乡土”。每个人生存的地域都有他的特殊性所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有他特有的本土的东西,可以是风土人情,可以自然景观,可以是标志性的建筑物,可以是特定的节日,也可以是某位文化名人,只要是具有代表性的展现地域的特征的就是乡土的。乡土,就是具有典型性的地域特征;乡土,不是乡村和农村的代名词,它是地域独一无二的象征,城市也有他本土性的东西,专属于他的独特标志,所以乡土并不排斥现代化的城市,乡土是包括城市的乡土。有学者认为:“乡土作文教学以乡土文化为源泉,以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真善美为主旋律,它使学生在特定的地域内,占有丰富的作文养料,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因而能写出一篇篇鲜活感人的佳作。”也有学者认为:“乡土写作应该是作家在真实地介入到乡土生活之后,在对乡土生活有一个真诚的思考基础上,创作出的带有自己独特的思考痕迹的作品。”我们认为,乡土作文就是以乡土资源为依托为基础,以观察、发现、体验为方式手段,以乡土资源作为作文的取材,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获得对赖以生存的这片热土的敬畏和热爱,引导学生更多的关注家乡的发展,深入的了解家乡的古今文化。在此基础上,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性体验性作文形式,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二)乡土作文的内容1.抒写家乡的自然风景每个人的家乡总有许多令人沉醉的如画般的风景名胜,使我们魂牵梦萦、留连忘返,比如各种奇峰峻岭,它们可能是令世界瞩目的焦点,比如黄山,林涛云海,层林叠嶂。安徽黄山就是一个乡土写作资源的典型。可以写游记类的散文,可以写黄山的一个景点,可以以任何片段作为作文的切入点。2.记录独特的风土民俗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乡土文化负载着民族文化,是根之根。”而乡土民俗是根的精髓是核心,它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灵魂,是一方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文明的结晶,它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象征。各地都有独特的风俗乡情,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风俗民情都在慢慢打上时代的烙印,孕育着强大的生命力。春节贴对联、放爆竹、家家户户都会做圆子,象征着全家人都团团圆圆;元宵节观灯猜灯谜吃汤圆;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包粽子吃绿豆糕;中秋赏月尝月饼……这些农家传统节日各具特色、丰富多彩,但是并不会有农村还是城市的差异,大多数民俗风情无论是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还是生活在农村中的人都传承得很完整。风土民俗也是满载智慧的,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下来一系列的关于气象、物候、农事谚语,至今仍为指导农事活动的生动教材,它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农事经验。比如一些农业谚语如:“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这些农谚可能已经不符合科学了,但是这是劳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