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和思考 中华中学历史教研组林庆 “校本课程”这个概念,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们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课程设置 校本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更是对学生学习经验和个性品质的改造;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跑道”,更是学生“奔跑”的过程。课程应是开放的、动态的、民主的、科学的,而不应是封闭的、静态的、独裁的、经验的。所以,本组老师形成共识以学校为基础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的所有成员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都可以参与校本课程中来,应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将历史课程开出学校,开至社区,开到现实生活中去;开发的目的是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发的理念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是学生本位而不是知识本位,它应重视学生自身独立的生命价值,而不应过多地强调人的工具性价值。 为了积极探索和建设符合我校校情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能展示教师创造才能的校本课程,使之具有基础性、开放性、科学性、实用性,本组老师群策群力研究课程设置,最终以小切口、大内涵的中华文明为总课程标题,以秦淮文化为第一篇章的校本课程,从我们学生身边的秦淮古建筑、秦淮民俗、江南贡院等内容讲起,延伸至中华古建筑、中华民族风俗、科举制度史话以及中国古代兵器沿革等更丰富的中华文明。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为教师提供了无限的表现与创造的空间。我们参与课程开发,可以缩小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程计划更符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我们力求让学生相信老师们不但能按教科书教课,而且能自己开出学生喜欢的课来。这是一种压力,一种责任,一种渴望,一种成功。 本学期姚于蓉老师的《中国古代建筑》、万泉老师的《中华民俗》、林庆老师的《中国科举制度》和刘臻老师的《中国古代兵器》校本课程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取得了一些经验,为下一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几点体会 1、打破了校本课程的神秘感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实践,可以说,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只要我们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着眼,从学生的性格塑造、能力培养考虑,同学生国家课程的知识内容接轨,就能找到校本课程的丰富内容。 2、消除开发校本课程影响升学率的担心近年来,中高考试题命题正在向能力化、素质化、个性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而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开发校本课程不仅不会影响中考升学率,反而会促进中考升学率的提高。 3、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教师参与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确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信念,在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践的提高,教师特别感受到压力、责任,更感受到成功的欣喜。 4、关于课程评价问题 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尤其是一些人文学科课程,它们可能没有某些自然学科的评价那样直观易见,因此对它们的评价应该从多角度认知,可采用答题、演讲、辩论、做论文、做模型、做导游等等形式,从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行为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等等方面综合考察。归根结底要从是不是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角度来评价。教育毕竟是一种造就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所以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人的发展为其逻辑起点。 三、几点思考 1、课程观念急需更新“校本课程”这一概念在我国正式使用的时间并不长,因此,教师还存在对校本课程认识的偏差。另外,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教科书的传统思维定势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着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阻力。教师的课程论理论水平需要提高、更新。 2、教师的知识、技能准备和团队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中系统的规划、理论指导和实践性研究还很缺乏,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正确意识、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团队精神,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3、急需课程专家的指导 目前,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一线教师急盼课程专家的理论指导。 4、需要强有力的校内、校外的大力支持。 良好的校内支持,包括给教师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良好的计划组织,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课程理论与技术指导等方面。良好的校外支持,即应形成全社会重视校本课程的大环境,社会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真正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