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学生为主体的核心是以学生的“思维”为主体,为此,必须给学生以广阔的思维空间。怎样给他们这个空间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很好地把这个过程展现开来。让学生在我们展开的过程中去交流、探索和解决;去体验、感悟和内化。如果压缩掉这些过程,所有结论都是老师“讲”出来的,把教学变成了“告诉”,那么,学生就不可能有思维的空间,他们既没在思维过程中的到认识上的提高,也没有机会去交流、探索和解决,更没有体验、感悟和内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是我们万万不能忽略的。教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任何新知识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而产生,或者因为某种需要,要将原有知识进行了延伸和发展,所以,任何新知识都有它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教学中,如果压缩掉这些过程,忽视学生的直接体验感悟,代替学生的认知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他们,把知识强加给他们,那么,我们的学生除了只会去记一些结果,去背一些公式、定律,去机械模仿做教科书上精练的思维结果,背后面那些看不见的思维过程展现开来,模拟问题的的发现过程,把这些过程简单地浓缩再现,并将其设计成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中,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所有学生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多一些“我有办法解决”,让他们主动参与,认真体验,积极探索,逐步学会做解决问题的主人。这种学习习惯,这种思维品质正是将来“创新”的源头活水。这样的教学才是最有魅力和最有效的。比如,在教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在条件增多的情况下,常常发现他们犯不能很好地读题、分析题意,把不同的单位名称,不能直接相加的两个数相加起来,面对这个问题,我有心出了这样一道题:食堂第一天买来4筐白菜,第二天买来15千克白菜,两天一共运来多少白菜?学生自由读题,有的皱眉沉思;有的高举小手,跃跃欲试;有的显得无以下手;有的举出小手又放下,犹豫不决。一些学生举起手回答,不出我的所料说出的算式是:“4+15=19”我抓住时机问到:19?是19筐?还是19千克?被我这一问,学生很快发现单位名称不一样,不能直接相加,这时,也有同学自言自语:这道题目不好做。接着,我出示这样的讨论题,让同桌同学互相讨论:这道题白菜的数量可以用什么作单位?问题中的单位名称确定后,想一想,这道题缺少条件吗?如果要补充?该怎样补?问题中的单位名称可以怎样确定?经过这一诱导,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很快地便有同学举手回答:白菜的数量可用“千克”作单位,也可用“筐”作单位。这道题的问题既可以改成求:两天一共买来多少千克白菜?也可以改成两天一共买来多少筐白菜?这道题缺少一个条件,如果求两天一共买来多少千克白菜?要先算出第一天买来多少千克白菜,需要补充条件是“每筐白菜的重量”。如果求两天一共买来多少宽白菜?需要把第二天的白菜重量的单位名称改成“筐”。听完学生的讨论结果,我表扬了他们,也让这些学生表扬了他们自己。既然有两个不同的问题可求,我让同学先求第一个问题,需要补充条件,此时的学生心里已十分明了,很快有同学补充条件为“每筐6千克”,我出示完整的题目,接着我再让学生把第二天买来的15千克改成15筐来求第二个问题,我也出示了完整的题目,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我巡视,选了两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6×4=24(千克)24+15=39(千克)答:两天一共买来39千克白菜。4+15=19(筐)答:两天一共买来19筐白菜。通过对比总结学生很快掌握了只有仔细读题,弄清题意,把单位名称看清楚,才能解题。从这一课我也深深地体会到要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应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