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联塑研究报告:全国布局见成效_业绩有望稳健增长HYPERLINK"http://quote.eastmoney.com/SZ000750.html"\h1、塑料管道行业龙头,多业务协同发展中国联塑前身系西溪塑料五金厂,1986年成立于广东佛山,于2010年6月23日在香港主板上市。经过30多年的长足发展,公司从塑料管道、建材家居、环保、供应链服务平台等领域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快速成为建材家居行业的佼佼者及行业的标杆。中国联塑实际控制人为黄联禧和左笑萍夫妇。公司控股股东为新富星,持股68.41%。新富星由西溪发展全资拥有,并最终由UBSTrustees(B.V.I)Limited作为一项全权信托的信托人所拥有,该信托的全权信托受益人包括黄联禧先生及其家族成员。另外黄联禧及左笑萍夫妇直接持有的0.08%股份,夫妇二人直接及间接持股比例达68.49%,为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中国联塑的业务涵盖塑料管道、建材家居、环保、供应链服务平台等板块,其中塑料管道系统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85%,为公司的支柱业务,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136.02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274.57亿元,年复合增速为12.42%。2、行业趋于稳定,集中度逐步提升2.1、塑料管道应用领域广泛,行业趋于稳定历经20余年,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在经历了产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后,进入成熟发展的阶段,无论从产能规模、产品种类,还是头部企业规模及数量、产品应用规模及效果来看,目前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塑料管道由于其节能环保、重量轻、耐腐蚀、价格低等优势,得到政策大力支持和推广,广泛应用于建筑给排水、城乡给排水、城市燃气、电力和光缆护套、工业流体输送、农业灌溉等建筑业、市政、工业和农业领域。目前我国塑料管道行业已经形成了聚氯乙烯(PVC)管、聚乙烯(PE)管、三型聚丙烯管(PP-R管)为主的产品格局。PVC和PE多用于排水。PVC是最先在国内推广的塑料管道品种;PE是近年增长最快的管道,也是市政给水系统首选的管道之一;PP管道以PPR为主,主要用于供水,抗压能力较强。根据中塑协数据,2019年PVC管道占比为45%,PE、PPR管道占比分别为32%、12%。2.2、下游关注产品品质,行业集中度提升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的产量总量稳定增加,但增速近年来有所下降,2020年塑料管道产量1636万吨,同比增长2.25%。销量逐年上涨,2020年销量达1591万吨,产销率在95%上下波动,并逐年上升,产销趋于平衡。由于我国塑料管道行业竞争相对充分,定价较为市场化,因此可以将中国联塑产品售价作为市场售价,取中国联塑近5年PVC塑料管道产品销售均价和非PVC塑料管道产品销售均价分别乘以各塑料管道产品市场份额得到市场售价11959元/吨,全国塑料管道销量为1591万吨(假定2021年全国塑料管道销量与2020年持平),由此推测我国塑料管道行业规模约1900亿元。地产端:随着房地产调控趋严,地产行业集中度提升,同时由于精装房占比提升,地产商塑料管道集采订单集中化并向优质塑料龙头倾斜;基建端:国内对管道工程招投标标准趋严,对产品品质、品牌要求提高,抬高了市政建设招投标门槛。由于小企业生产规模较小,原材料议价能力较弱,生存空间容易受到进一步挤压。HYPERLINK"http://quote.eastmoney.com/SZ002641.html"\h受以上因素影响,塑料管道行业集中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20年CR3为21.88%,CR5为24.63%,其中中国联塑、公元股份、伟星新材、雄塑科技、顾地科技分别占据16.26%、3.97%、1.65%、1.65%、1.1%的市场份额,行业产能逐渐向头部企业集中。中国联塑为行业龙头企业,产销量远远领先行业其他企业,具有头部竞争优势,公司有望继续在行业集中度提升中受益。2.3、政策支撑需求引擎,需求空间预计稳步增长塑料管道的需求以基建、房地产以及农业三大方向为拉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适应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转型需求,国家层面在加快实施“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包括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拓展5G应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全面推进城镇老旧社区改造;重点推进多项交通水利重大工程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受惠于庞大的基础建设投资以及已在全国范围内动工的大型重要基建项目,管道行业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趋势。2.3.1、专项债或将带动基建景气,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带来需求空间2017年以来我国基建投资增速开始下降,2018年首次下降至两位数以下。2022年中国经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主基调,基建或逐渐回暖。2021年年末,财政部向各地提前下达了2022年新增专项债务限额1.46万亿元,引导专项债应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