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书中所给出的平行线的性质,是指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所具有的数量关系。教科书通过画图、操作、实验、猜想、推理等活动,得出性质,并加以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在初中几何中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它不但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提供了转化的方法,而且也为今后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平行四边形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通过对性质的推理证明,从中可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的理论基础是“夹在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本应放在平行四边形学习,本册书中,由于要学习“图形与坐标”等内容,因此在这里给出。 在设计本节课时,我采取了观察—猜想—推理验证—小组合作探究—得出结论等数学活动,重点放在了性质的探究上,让学生自己去推理,主要想培养数学的几何逻辑思维。 二、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2.能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角的计算问题; 3.了解两条平行线之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4.经历观察、推理、交流等活动,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几何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重点:平行线的三条性质。 学习难点:推理方法和推理过程的证明及性质的应用。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具准备:多媒体、三角板、量角器、剪刀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通过课件,展示汽车在经历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仍然和原来的方向一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通过实际问题,引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回顾与思考 如图“三线八角”,把所有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都找出来(注意分清他们的位置特点)。 要求:(1)在导学案上分别写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写全) (2)找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果,并回答这三类角在结构上的特点 思考:如果图形中的直线a,b是两条平行直线,那么所构成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哪? 设计思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猜想能力。 (三)大胆猜想 设计思路:通过上面的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 要求:先自己操作,然后小组讨论 (四)验证猜想——探究活动 探究一:两直线平行,同位角∠1和∠2有什么关系? 平行线的性质1: 简写为: 符号语言: 设计思路:先引出比较角的大小的两种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度量角的大小,发现规律,共同交流,得出结论。本环节,老师在两直线平行的前提下,把∠1和∠2剪切下来,用叠合法也验证了结论。让学生回答,教师给出准确的结论。注重了图形语言、自然语言和符号语言。 探究二:如图,已知a//b,c是截线,Ð3与Ð5相等吗?为什么?写出证明过程。 平行线的性质2: 简写为: 符号语言: 探究三:如图,已知a//b,c是截线,Ð2与Ð5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写出证明过程。 平行线的性质3: 简写为: 符号语言: 设计思路:通过小组学习、合作交流,让学生自己得出平行线的性质二和三,并学会三种语言,让学生到黑板板书推理性质的证明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与合作意识。 得出结论 平行线的性质:;;。 由“线”定“角” 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理解在线平行的条件下,才能得到以上结论。为下面学习判定打好基础。 (五)学以致用——典例精析 例1:如图:直线a∥b,c∥d,∠1=106°,求∠2、∠3、∠4的度数 设计思路:本题是对性质的直接应用,重在让学生加强对性质的理解和会用符号语言进行简单的推理。 例2:如图,CD平分∠ACB,DE∥AC,且∠1=35°,求∠2的度数. 设计思路:本例题是对性质的应用,同时考察了角平分的相关知识,强化学生对性质的应用,加强推理过程的训练。 解决情景导入中的问题 设计思路:回扣情景导入中的问题,解决学生心中的疑惑,更好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交流与发现 以问题的形式,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设计思路:主要以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总结得出结论。这个知识点了解即可,没有做深入的研究。 例3:如图,已知直线m∥n,△ABC与△ABP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设计思路:本例题的设计主要是对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的直接应用,通过求三角形的面积,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 (六)小结提升: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1. 2. 设计思路:学生自己先思考,然后再抢答,回答不全面的,再找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一部分主要是想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很多学生学完一节新课,根本不知道知识点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学生收获的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