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02304601A*(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2304601A(43)申请公布日2012.01.04(21)申请号201110236129.9(22)申请日2011.08.17(71)申请人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地址030003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街2号(72)发明人杨志荣王红斌安毅(74)专利代理机构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4101代理人卢茂春(51)Int.Cl.C21C1/0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54)发明名称一种高炉炉前铁水脱硫方法(57)摘要一种高炉炉前铁水脱硫方法,属于高炉炉外铁水脱硫,第一次脱硫是将内含脱硫剂的包芯线插入正在出铁的主沟铁液中,使包芯线在铁液中熔化发生化学反应脱硫,包芯线内含的脱硫剂配料的质量百分比为:20%的粒度为0.5~1.0mm钝化金属镁细粒、30%的CaO、20%的MgO、15%的CaC2、5%的CaF2、5%的C、剩余为SiO2、MnO5%;第二次脱硫是在铁水罐内投放脱硫剂进行脱硫,脱硫剂的配料质量百分比为:钝化金属镁颗粒为50%、苏打粉为30%、高炉重力除尘灰为20%。本发明脱硫后铁水硫含量可降低到0.029%以下,脱硫剂总单耗约0.6~1.3公斤/吨铁,脱硫成本较低。CN102346ACCNN110230460102304607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高炉炉前铁水脱硫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两次脱硫,第一次脱硫是在出铁主沟铁液中,第二次脱硫是在铁水罐内;所述在第一次脱硫是利用出铁场平台和风口平台之间的有限空间,布置喂线机,将内含脱硫剂的包芯线插入正在出铁的主沟铁液中,同时在包芯线的出线定位装置内,通入冷却气体对包芯线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气体的压力为500~700Kpa,流量为1000~5000m3/h,调整喂线机的转速为0.1~2m/s,使包芯线在铁液中熔化发生化学反应脱硫;所述的包芯线的外壳厚度为0.2~0.3mm,采用低碳薄钢带,所述的包芯线内含的脱硫剂配料的质量百分比为:20%的粒度为0.5~1.0mm钝化金属镁细粒、30%的CaO、20%的MgO、15%的CaC2、5%的CaF2、5%的C、剩余为SiO2、MnO5%;所述第二次脱硫是在铁水罐内投放脱硫剂进行脱硫,脱硫剂的配料质量百分比为:钝化金属镁颗粒为50%、苏打粉为30%、高炉重力除尘灰为2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炉炉前铁水脱硫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的冷却气体为氮气或压缩空气。2CCNN110230460102304607A说明书1/3页一种高炉炉前铁水脱硫方法技术领域[0001][0001]本发明属于高炉炉外铁水脱硫方法,具体涉及高炉炉前出铁场主沟及铁水罐内铁水脱硫。背景技术[0002][0002]高炉冶炼工艺中,每冶炼一吨铁水,由焦炭、煤粉、各种矿石和辅料带入硫的质量,称为入炉硫负荷,其中由炉渣带出的硫占入炉硫负荷的85%左右,由煤气带出的硫占15%左右,剩余5%左右的硫进入铁水,高炉冶炼工艺中,煤气和炉渣脱硫过程中都要消耗炉内热量,而且受炉内动力学条件的限制,炉渣脱硫效率只有理论脱硫率的30~50%。特别是在高炉内煤气流紊乱和下料失常及炉体热负荷大幅度波动时,容易出现铁水化学热(铁水硅、锰含量下降)和物理热(铁水温度降低)变差,并伴随铁水硫含量大幅都升高的问题,给下工序炼钢生产造成困难。[0003]高炉炉外脱硫的脱硫效率和脱硫成本都比高炉内脱硫有优势,现有的炉外脱硫工艺都是在高炉和炼钢炉之间建专用脱硫站,在铁水罐或专用脱硫罐内进行喷粉或喷粉附加机械搅拌脱硫,脱硫后必须及时扒渣以避免回硫,因此,必须配套专用扒渣机,因此,预处理能力受到限制。而且喷吹法脱硫对铁水罐或专用脱硫罐的内衬耐材侵蚀严重,综合运行成本较高。发明内容[0004]为了降低脱硫成本,本发明提供一种高炉炉前铁水脱硫方法。[0005]本发明包括两次脱硫,第一次脱硫是在出铁主沟铁液中,第二次脱硫是在铁水罐内。[0006]所述在第一次脱硫是利用出铁场平台和风口平台之间的有限空间,布置喂线机,将内含脱硫剂的包芯线插入正在出铁的主沟铁液中,同时在包芯线的出线定位装置内,通入冷却气体对包芯线进行冷却降温,冷却气体的压力为500~700Kpa,流量为1000~5000m3/h,调整喂线机的转速为0.1~2m/s,使包芯线在铁液中熔化发生脱硫反应。[0007]出铁主沟铁液脱硫过程的化学反应式为:[S]+Mg=MgSMgO+[S]=MgS+[O]CaO+[S]=CaS+[O][O]+C=CO↑[O]+[C]=CO↑CaC2+[S]=CaS+2CCaC2+FeS=CaS+2C+Fe2FeS+4CaO+[Si]=2Fe+2CaS+Ca2SiO42FeS+2CaO+[Si]=2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