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103436943A*(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CNCN103436943103436943A(43)申请公布日2013.12.11(21)申请号201310348135.2(22)申请日2013.08.12(71)申请人无锡光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4011江苏省无锡市崇安区锡沪西路999号402室(72)发明人张洁清赵仁南(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纽乐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11210代理人杨忠孝(51)Int.Cl.C25D15/00(2006.01)C25D3/20(2006.01)C25D5/2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说明书3页(54)发明名称一种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按镀液组成称取各组分,滴加盐酸,调整pH值至2.5-3.1;2)将步骤1)中镀液超声分散30分钟,再使用电动搅拌器搅拌,将镀液水浴加热到40℃;3)将硅钢板清洗干净,选择10-30A/dm2的电流密度立即放入经过步骤2)的镀液中电镀,3-5分钟后取出,用蒸馏水洗净后自然晾干;以及4)将经过步骤3)的硅钢板放入气体保护炉中,进行热处理,保温时间为2小时。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采用复合电沉积的技术,同时结合纳米技术与热处理的方法,在较低的温度下,在取向硅钢表面渗氮,工艺相对简便,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CN103436943ACN103469ACN10343694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按镀液组成称取各组分,滴加盐酸,调整pH值至2.5-3.1,所用镀液由以下组分组成:FeSO4·6H2O:200-250g/L;FeCl2·6H2O:35-45g/L;H3BO3:35-40g/L;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0.1-0.3g/L;抗坏血酸:3-5g/L;纳米AlN:5-25g/L,余量为水,以上各组分均为分析纯;2)将步骤1)中镀液超声分散30分钟,再使用电动搅拌器搅拌,将镀液水浴加热到40℃;3)将硅钢板清洗干净,选择10-30A/dm2的电流密度立即放入经过步骤2)的镀液中电镀,3-5分钟后取出,用蒸馏水洗净后自然晾干;以及4)将经过步骤3)的硅钢板放入气体保护炉中,进行热处理,保温时间为2小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AlN粒径为50n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盐酸为体积比为1:1的盐酸。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搅拌器转速为200-400转/分钟。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气体保护炉为氮气:氢气为1:3的气体保护炉。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热处理温度设置为600-800℃。2CN103436943A说明书1/3页一种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取向硅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纳米复合电沉积技术对取向硅钢渗氮的方法。背景技术[0002]取向硅钢有很好的磁性能和很低的铁损,是制造变压器铁芯的必需材料,每年的消耗量达数百万吨,取向硅钢的制造工艺复杂,制造工序长和影响性能因素多。取向硅钢的巨大需求量和对其性能的不断提高,使得科技工作者们对硅钢的研究不断深人。[0003]通常,取向硅钢的再结晶退火包括初次再结晶退火和二次再结晶退火,硅钢最终的织构和组织是通过二次再结晶形成的,但是初次再结晶的织构对二次再结晶的组织和织构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取向硅钢织构的形成机理不是所有方面都已经很清晰,还需要一些原创性的研究。比如一些人认为高斯织构形成过程中重合位置点阵起到关键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是高能晶界的影响最大。所以,关于取向硅钢再结晶的研究还需要做很多工作。[0004]取向硅钢的制造技术分为高温制造工艺和低温制造工艺。目前,由于能耗太大的原因,研究者大多专注于低温制造工艺的研究。低温制造的技术,可以使得抑制剂不仅仅靠炼钢过程中加入元素形成,也可以在加工过程中形成,采用渗氮技术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研究方向。[0005]目前的渗氮技术,主要的局限在于,渗氮的效率很低,渗氮的温度还是很高,能耗很大。同时渗氮过程中,对渗氮设备的损伤很大。由于渗入的N元素集中在材料的界面上,抑制剂在厚度方向上分布很不均匀,同时钢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