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六章课程理论第一节课程的概念课程作为名词使用的例证课程作为动词使用的例证课程作为名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观课程作为动词使用所代表的课程范式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两个变化是: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我国传统课程概念的两个误区误区一:仅仅把课程等同于学生将要学习的教材内容,未能把学生从特定的教学活动方式中实际获得的学习经验也看成是课程的有机要素。误区二:仅仅把课程看作是先于教学过程预先已经编制好的、现成的知识体系,不能从动态生成的角度看待课程的存在形式。第二节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一、课程目标(二)如何选择课程目标(三)如何有效地表述课程目标二、课程选择(二)活动的选择三、课程组织课程的纵向组织课程的横向组织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里组织课程的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第三节课程的类型与结构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有所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而开发的课程。选修制的产生主要与知识本身的多样化发展以及个性自由的思想传播有关,它最初在大学确立,后延续到中学。历史上最早提倡选修制的是18世纪末创办柏林大学的德国新人文主义者洪堡。1869年由美国教育家哈佛大学校长埃利奥特正式确立了选修制。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选修制传入我国是在20世纪初,其出现与“五四”运动时期倡导科学与民主、个性自由与解放的思潮直接有关。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实质上是学生“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必修课程的开设指向学生的共性发展,其必要性在于:(1)是个体社会化的需要;(2)是个性发展的一个基础。必修课程的学习从长远看,可以帮助学生今后更好地从事选择性学习与发展。选修课程的开设指向学生的个性发展,或保障学生“从选择中求得发展的权利”。要真正处理好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弄清区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在依据选修课开设的时机与比例确保选修课的质量二、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利弊分析(二)两者关系的分析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综合课程产生的内在依据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是人类知识发展本身的内在要求和客观趋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消除学生孤立看待各门学科知识的现象有助学生探寻各门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综合课程设置中的若干问题(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我国学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范围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隐性课程的特点是:内隐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第四节当前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述要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国家课程开发代表的是一种中央集权的课程行政体制课程开发的主体主要是由中央一级的教育行政机构组织的专家学者构成课程开发采取“研制”—“开发”—“推广”这种自上而下的推广模式校本课程的开发采用“实践”—“评估”—“开发”这种自下而上的“问题解决”模式校本课程兴起的理由校本课程的开发能有效的促进新开发的课程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效果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学校、教师一定的专业自主权校本课程的开发周期短,能较快适应变革校本课程能照顾地区间、学校间的差异性,能满足其对课程的个性化需求定位:只能作为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研究性学习的提出与实施(二)研究性学习的类型(三)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