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程理论与课程创新引言一、课程领域及其相关语境在过去数十年内发生的变化发端于新世纪的课改,两个文件的启动作用,1999年中发9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国发2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两大重点:农村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这一块权威人士的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思路,四方面:课改、改革和加强德育、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课程改革被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提出 一线教师简化理解 从学科/理论自身发展逻辑角度看课程改革问题博比特(F.Bobbitt) 1918年《课程》出版的标志 泰罗主义(科学管理主义)理论基础 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学生是原料,学校是工厂;效率和控制 课程科学化运动的倡导者,课程核心思想是由活动分析法建立具体化标准化课程目标;目标模式来源 活动分析就是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和方法,发现社会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等,作为课程设计的基础泰勒(RalphTyler)与泰勒原理 课程科学化运动的集大成者,现代课程论之父 泰勒原理: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泰勒想提供一种普适的课程开发程序学科结构运动和学术中心课程 50年代后期,布鲁纳代表 PSSC(PhysicalScienceStudyCommittee) BSCS(BiologicalScienceCurriculumStudy) SMSG(SchoolMathematicsStudyGroup) CHEMS(ChemicalEducationMaterialsStudy) ESCP(EarthScienceCurriculumProject) 三个特点: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 失败了,但有启示:两个逻辑结合;信息化时代简化、统整、完善知识,精选课程内容;结构/学科结构概念的深入人心施瓦布(J.J.Schwab)的反思与实践性课程理论 施氏反思:第一,泰勒原理试图为所有教育情境提供普适的课程开发模式,可能吗?有效吗?第二,学术中心课程究竟有没有被广大教师真正认同过?实践中真正实施过?课程开发如何尊重具体情境的特殊性,体现教师的需要? 施氏提供了实践性课程观。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要素构成 施的理论间接地论证了隐性/隐蔽课程存在;直接开启了校本课程20世纪70年代后课程范式的转换/概念重建 范式;由探究普适性的教育规律转向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怎样有效地开发课程转向怎样理解课程,把课程当文本 对泰勒为代表的传统理论批判:追求科学性客观性,使课程沦为控制工具;追求技术理性,提供课程开发处方,反理论反历史;追求价值中立不可能,维持现行的社会控制体制 一派以现象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着眼个体自我意识提升与“存在经验”发展,“自我履历”为工作概念 一派以法兰克福学派、新马、解释学等为基础,着眼于对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与社会公正的建立,如阿普尔的反思性实践课程,弗莱雷的社会改造课程,后现代课程等再看相关语境的变化“课程”的六种定义与分析二、对课程领域的变化及当前课改应保持的认识课程改革的六条目标对课程改革的认识课程改革的亮点4、课程开发方式转变从一纲一本到一纲多本;编制队伍的多样化(纲要、各科课程标准、教材、实验) 5、教学规范转变:从灌输到对话;研究性学习单列 6、价值追求变化:从学历(国民意识形态的同质和劳动力水准的同一)到学力(终身学习)有待探讨的问题4、评价研究改革没跟上,尤其是操作将是难点 5、选修课程归根结底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但教师瓶颈与社会认同问题没解决 6、把课程改革当作教材改革乃至某一具体内容(如换课文)的改革 7、旧观念仍起作用,弥漫性的(不清楚新旧区别),如语文科的教育四原则,打着人文新旗号,变味的对话;口号满天飞。 后四条直接关系教师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