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背影》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把握课文的内容。2、采用多角度的阅读等方式进行整体感知,品味朴实的语言。3、学习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立意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4、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揣摩文中家庭生活内容及作者心境与感受的表达。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文章以“背影”为题,因为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点名作者的写作角度和抒情出发点,简洁、概括性强。3、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在大学读书期间,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持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8月12日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200多万字。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4、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作者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朱鸿钧没有积蓄,两手空空,还欠下五百元外债,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到了扬州,父亲将金银首饰都拿出来,又当了一件狐皮袍,才还上欠债。又借钱办了丧事。办完丧事,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史实。5、学习生字:差使(chāi)奔丧(bēn)狼藉(jí)簌簌(sù)蹒跚(pánshān)踌躇(chóuchú)颓唐(tuí)琐屑(xiè)6、理解生词。7、学生默读课文。三、指导朗读,探究思考:这篇散文的特点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在叙事中抒发感情,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背影”?明确:“背影”在文章中出现了四次,每次的情况都有所不同。而思想感情却是一脉相承的。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四、教师小结:作者用倒叙方式,记叙了作者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现象,表达出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在生活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这是一支父爱的颂歌。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复习导语:1、听写生字词。2、默读课文,、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2)、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二、研读课文、合作探究:1、指名读课文。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提到“背影”的句子“我”当时的的情绪或反应运用的表达方式作用3、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下列表格。在哪里流泪具体描写流泪的句子流泪的原因泪中包含的情感三、小组讨论后,明确:(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提到“背影”的句子“我”当时的情绪或反应运用的表达方式作用我最不能……背影。最不能忘记记叙开篇点题;定下全文的感情基调——怀念;“最”字突出印象之深,引起下文回忆。我看见他戴着……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肖像、动作描写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挚感情,点明全文中心等他的背影……找不着了我的眼泪又来了记叙表现儿子对父亲的理解、怜惜,深化主题又看见那……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记叙,回忆中重现从儿子疼惜、怀念父亲的角度反衬父爱的力量,进一步深化主题四次描写“背影”,首尾两次是虚写,中间两次是实写。文章着重描写的是第三次。“背影”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线索:开头设疑——点出背影,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结尾思念——再现背影,这样就以“背影”为线索把各部分内容组织起来,表达了作者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