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9851598A(43)申请公布日2019.06.07(21)申请号201910115993.XC07C319/20(2006.01)(22)申请日2019.02.15C07C323/62(2006.01)(71)申请人江西师范大学地址330000江西省南昌市紫阳大道99号(72)发明人卢乃浩周宜荣刘光元邝广华张星星彭以元(74)专利代理机构南昌华成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6126代理人张建新(51)Int.Cl.C07D307/68(2006.01)C07C67/04(2006.01)C07C69/78(2006.01)C07C69/76(2006.01)C07C69/9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14页(54)发明名称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的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采用各种取代的苯甲酸和三氟甲基苯乙炔作为反应底物。其反应收率可达到中等到优秀,具有优异的化学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反应原子经济性高,反应条件温和,底物的适用范围广(其中R=-H或-CH3、-C(CH3)3、-Ph、-OPh、-OCH3、-SCH3、-F、-Cl、-Br、-CF3等基团,Ar=各种取代的苯环);其操作简便、成本较低、副反应少、产品纯度高、便于分离提纯和可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制备,所以其所得的产物具有非常好的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CN109851598ACN109851598A权利要求书1/1页1.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有机溶剂中,在添加剂、氧化剂和催化剂参与的条件下,使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化合物1)与三氟甲基苯乙炔或其衍生物(化合物2)反应,得到所述的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其反应式如下:式中,化合物1为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化合物2为三氟甲基苯乙炔或其衍生物,化合物3为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其中,R为氢、烷基、苯基、烷氧基、苯氧基、烷硫基、卤素或三氟甲基,Ar为苯基或取代苯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R为-H、-CH3、-C(CH3)3、-Ph、-OPh、-OCH3、-SCH3、-F、-Cl、-Br、或-CF3,Ar为苯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化合物1)替换为呋喃甲酸或其衍生物。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呋喃甲酸为呋喃-2-甲酸。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苯甲酸或其衍生物(化合物1)与三氟甲基苯乙炔或其衍生物(化合物2)的摩尔比例为1:1.5。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机溶剂为1,2-二氯乙烷。7.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为二氯(对甲基异丙基苯基)钌(II)二聚体([Ru(p-cymene)Cl2]2)。8.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剂为醋酸铜。9.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氧化剂为六氟锑酸银。10.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反应温度为100℃,反应时间为21小时。11.一种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方法制备得到。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的应用。2CN109851598A说明书1/14页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的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领域,尤其涉及三氟甲基取代反式烯醇酯化合物的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烯醇酯作为一类重要的有机小分子砌块,被广泛应用于众多有机合成反应当中。如在羟醛缩合反应(A.Yanagisawa,Y.Matsumoto,K.Asakawa,H.Yamamoto,J.Am.Chem.Soc.,1999,121,892–893.)、曼尼希反应(N.Isambert,M.Cruz,M.J.Arevalo,E.Gomez,R.Lavilla,Org.Lett.,2007,9,4199–4202.)、不对称氢化反应((a)W.J.Tang,X.M.Zhang,Chem.Rev.,2003,103,3029–3070.(b)G.Erre,S.Enthaler,K.Junge,S.Gladiali,M.Beller,Coord.Chem.Rev.,2008,252,471–491.)、环化反应(H.Urabe,D.Suzuki,M.Sasaki,F.Sato,J.Am.Chem.Soc.,2003,125,4036–4037.)、交叉偶联反应(B.M.Rosen,K.W.Quasdorf,D.A.Wilson,N.Zhang,A.M.Resmerita,N.K.Garg,V.Percec,Chem.R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