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巧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灵宝市第二实验小学杨巧红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部分,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教师必须深思的问题。学具在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最大功效地发挥学具的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呢?主要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实践:一、巧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年龄小,比较爱玩,好动。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合理运用学具进行各类教学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大胆实践,让眼、口、手、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动"起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方法有很多种,而学具以它设计独特、构思巧妙,携带方面等特征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我们呈现学具的时候要抓住孩子的这些特征。在教授一年级教材"时间"这一节课之前可以另外安排一节课--制作钟面,主要是为了辅助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认识时间做准备。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提供学具支持,有利于学生在今后学习相关内容时更好的发挥主动性和创新性。一年级的孩子对钟表的种类了解比较多,对钟表的结构了解较少,通过这节课的学具制作,孩子们对钟表的结构有了很好的了解。在他们看来是在一节手工课上了解了很多的数学知识,而自己制作的学具--钟面,孩子们倍感珍惜,学习时间的兴趣大大提高,在后面几节课中根据时间拨出相应的钟面,以及根据拨出的钟面汇报出时间,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钟面,每个人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学具的帮助下,孩子的兴趣大大提高,亲身经历整个动手过程,结合学具的使用,孩子很快认识了时间,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二、巧用学具,让抽象事物形象化。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渡阶段,他们的思维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数学理论的表述往往是抽象的,致使他们没有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减轻师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是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就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对整数他们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是对小数的认识,学生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这节课时,学生对小数点位置得感觉比较抽象,学生觉得很模糊,错误很多,教师教起来也很累。怎么才能把这个抽象的小数点形象化,让孩子理解得更加透彻,要是能有个"小数点"让孩子自己动手移一移,或许就能有所帮助。"小数点"从哪里来呢?我们可以用"小黄豆"来充当小数点,孩子们看到黄豆很开心也很疑惑,这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在课堂教学中,让孩子把黄豆当成小数点去移动,得到最后的答案,从而总结出规律。相对于抽象的小数点,"黄豆"这一学具是孩子触手可及的,整个移动的过程就变得非常形象。课后的练习反馈下来课堂效率得到很大的提高。"黄豆"这一学具在本节课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顺利过度。三、巧用学具,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算理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这就要求在研究数学问题时,把数形知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2÷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2根合并成12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4根(4个1),个位商4。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在操作中从形的方面进行具体思考后逐步过渡到数的方面进行思维,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算理,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四、使用学具,有助于形成“问题解决”意识《课程标准》指出: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如:教学“乘法分配律”,可让学生根据学具卡(见教材图)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很多的问题(其中包括推导乘法分配律用到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抽出教学新知所需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自己解决问题,从而发现乘法分配律。这样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