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小学数学情境创设 摘要: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建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自然、社会、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全面发展。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1、情境创设陷入形式化 2、情境创设步入极端化 3、情境创设走入无效化 二、数学情境创设的价值 1、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2、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3、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过程 4、创设活动情境,给学生愉悦的氛围 5、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正文: 亚里士多德的曾经说过:“有数学的地方,就会有智慧灵光闪烁。”可是,在不少孩子们的眼中,那些奇妙的数学知识,原本应该成为师生共同交流的桥梁,可是却无端地变为制造师生距离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源和流,让学生感到数学可亲、可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生活,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重视情境创设。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出现,在情境创设中如何避免走入误区,真正体现情境创设的价值呢?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情境创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1、情境创设陷入形式化 当前,我们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有太多的形式化。比如:小组合作的虚与假、师生交流的散与空。在数学情境的创设上,也同样存在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视环节设计对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课:老师的教具准备太多太齐而太“精彩”。可是课上,这些教具所创设的情境并不能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却把原本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以及由此而来的动态生成等都让这些教师用在实物的展示和作秀上。难道这不是形式化带来的严重的后果吗? 2、情境创设步入极端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服务于生活,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等同于生活。而有的教师却只关注一节课有无联系生活实际,不是关注学生能否学到数学知识。以此为出发点,就走入了极端化的误区。如一位教师执教的《比例尺》一课,为了突显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如何导出比例尺定义的环节上,让学生在课堂上花了十几分钟画出了教室的平面图形并作了分析。这堂课教师花了三分之一的时间来处理这一环节,它挤占了课堂上解决教学重难点的时间,使得课堂教学失调,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3、情境创设走入无效化 如果我们课堂的情境创设不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这样的情境创设是无效的。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家乡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信封。”。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无实效。 二、数学情境创设的价值 1、创设生活情境,给学生体验的机会 情境创设要有“生活味”,更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一课时,我大胆地处理教材,整节课将学生置身于“逛超市购物”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在购物的情境中理解加、减法的意义,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运用已学的“小数意义”、“元、角、分的知识”和“估算”等有关知识,来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最后选择自己喜爱的商品,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购物付钱、找钱的生活问题。 2、创设故事情境,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小学生对故事很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置身于故事情景中,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如:我在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就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从前,在美丽的太湖边上有一个小渔村,村里住着一老一少两个渔夫。有一年,他们从4月1日起开始打鱼,并且每个人都给自己订了一条规矩。老渔夫说:“我连续打3天要休息一天。”年轻的渔夫说:“我连续打5天要休息一天。”有一位路远的朋友想趁他们一起休息的日子去看他们,同时享受一次新鲜美味的“太湖鱼宴”。可他不知道选哪个日子去才能同时碰到他俩,同学们,你们会帮他们选一选吗?(屏幕上打出两个渔夫的对话和一张四月份的日历)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 3、创设操作情境,给学生动手的过程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模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