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巧用学生的质疑 教授《夕照》一课时,我放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乎我意料之外的问题:“老师,文章的第一段说作者‘尽情’欣赏夕照,但夕阳都是短暂的,为什么作者还说是尽情呢?”我心里一愣(这问题教参没提及,又不是处在重点段,我事先并没有考虑到),但此时一个念头在我的头脑中闪过:不要扼杀他的热情,也许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于是我索性先肯定他的胆量与思维的敏锐,然后让全班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我想来一个生生互动,当然其中也含着我的缓兵之计。) 我发觉,学生讨论问题的热情都很高,特别是那一个发问的学生(此时,我感到鼓励的力量确实是很大。)。我自己也寻思着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回答:或许是作者陶醉于夕阳的美景,或许是……应该是作者陶醉于夕阳的美景,我“果断”地完成了我的“决择”。此时,有好些学生也跃跃欲试地举起了手,我便开始让学生发表见解。本来在我思考出答案时,我心里正为我“安全”地渡过“难关”而有着丝丝惬意,但当我听到学生的回答时,那股惬意更是在我心里快速地膨胀起来,使我无比兴奋,因为学生分别是这样回答的: 生A:因为作者在欣赏夕阳的美景,很投入,所以叫尽情地欣赏。 生B:因为作者的窗是朝西开的,坐在屋里就可以看,所以叫尽情。 生C:因为作者很爱夕阳的美景,完全融入在美景里面了,因此说是尽情,时间并不能影响他的尽情享受。 师:你是不是觉得作者所说的尽情指的是感情上的尽情,而不是时间上的尽情。 生C频频点头。 生D:因为作者的窗是朝西开的,他一天看不够可以天天看,日子多了,看的时间也就长了,不怕一天夕阳的时间短。 师:你是从时间上来理解尽情的。(至此时,我的思绪慢慢清晰:尽情既包括时间上的尽情,也包括感情上的尽情。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 生F:因为作者坐在窗前,阳光把他包围了,他沐浴在阳光里面,所以可以尽情地欣赏。 师:你是觉得作者被包围在阳光的空间里面,所以叫尽情。很好,你是从作者所处的空间来理解这个问题。(又是一个惊喜,学生从空间上进行理解,因此我因势利导。)至此,我觉得已经没必要说出我的理解了,因为相对于学生的聪颖,我的见解确实显得有点稍逊风骚。于是我趁机小结:同学们都发挥了聪明的才智,全面地分析了问题,我真佩服大家。从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文中“尽情”一词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也就是时间上不受限制,所以叫尽情;感情上完全融入,所以叫尽情;空间上,作者整个人沐浴在阳光里面,所以叫尽情。(学生都会心地微笑,我趁机引导学生美读。) 这一节课我确实是又惊又喜,惊的是学生给我来一个出其不意,喜的是我总算“杀”过关。经此一“劫”,我真正地体会到“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的意思。我也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中应该大胆地放手并鼓励学生质疑,同时不要因为学生提的问题并不是我们事先准备的就“无情”地加以扼杀,而应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质疑,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在这一“劫”中,对于坐在我讲台下面的,与其说是我的学生,还不如说是我的老师更为确切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