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堂质疑促进师生间的交往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十一世纪是以高科技发展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更是以科教兴国为蓝图的教育时代。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更新是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更是把“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呢?在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们应把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特殊的人与人的交往过程。课堂质疑是课上师生交往的一种具体形式,高质量的课堂质疑可以有效地促进师生间交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交往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勇于解疑。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从而使他们能够得到全面、主动的发展。一、发挥质疑作用促进师生交往第一,学生质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我国自古就有“疑而引思,思而求所。”的论断。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一个人一旦对某一问题发出兴趣,那么他做出的努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另外儿童心理上对新知识的好奇,勇于探索未知的特点,都有力的证明了鼓励学生质疑的重要性。教师的质疑可以对学生起到引发思维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师生间的有效交往。例如: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一课时,结合口算题:(5+4)×2=185×2+4×2=18(13+7)×4=8013×4+7×4=808×(10+7)=1368×10+8×7=136质疑:有哪些算式的结果相同?每组结果相同的算式是偶然相等还是算式本身有着一定的联系呢?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初步感知新知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发生兴趣,产生探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为新课的进行提供了良好的开端。采用“质疑”这一手段可以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自觉寻找问题的关键所在,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学的更加主动,更加深刻,从而使自身素质得以发展和提高。第二,“质疑”能够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怎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是告诉学生这样做或那样想,还是面对问题对学生说“为什么会这样?”、“你能想办法解决吗?”。显然,前者已不适应当前的主体性教育观念,取而代之的必将是后者。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教师在充分复习“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后,结合例题:“56.28÷0.67=”质疑:1.与我们学过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2.你能用你掌握的旧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在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的差异后,暗示学生自己可以用旧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激发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兴趣,同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我们的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留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试、去得出结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体现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第三,“质疑”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质疑的方法上大体分为老师质疑和学生的质疑。其中教师质疑为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提供了机会。而学生自己的质疑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教学“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教师一上来就出示课题并引导学生质疑: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如下:1.什么是小数?2.为什么叫小数?3.小数有多小?4.它与自然数有什么联系?5.小数是从哪来的?……这样的设计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且还要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质疑训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促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今后学习更高深的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也使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二、巧妙运用质疑提高学习质量方向明确、层次清楚、难易适当的质疑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过难、过易的问题也会常使课堂脱节,师生“分家”或课堂气氛乏味。所以课堂教学采用了质疑的手段以后,教师随时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因此教师在课前必须充分准备,努力做到以下几点:1.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师提问。课前备课“吃透”教材,把握新知识的体系。从新知识的基础入手,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及衔接点,从关键处入手设计疑问。力求问题让学生经过短时间思考可以回答或发现。避免无价值提问或跳跃性较大的提问,即:要给学生适当的思维时间和空间。2.积极准备应答学生的质疑,提高交往质量。课前老师对学生的提问是很难预料的,所以除了第一点中谈到的以外,教师更要根据新旧知识的联系甚至新旧知识的延续,估计学生的提问。作为年轻教师为了克服教学经验的不足,这方面的准备是必不可少的。总之要想“临问不乱”,课下的准备至关重要。3.研究学生,探索规律,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