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8860043A(43)申请公布日2018.11.23(21)申请号201810637779.6(22)申请日2018.06.20(71)申请人张瑞地址300000天津市北辰区双丰道与双辰北路交叉口东150米(72)发明人张瑞(51)Int.Cl.B60R19/5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3页(54)发明名称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57)摘要本发明创造提供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包括上中下三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与下层支撑架结构相同,二者以中层支撑架为中心对称布置,且上、中、下层支撑架的外端均固定在一承载架上;上层支撑架和下层支撑架的内端固定在一安装架上,中层支撑架与安装架之间设有末端缓冲结构;末端缓冲结构包括紧贴上层支撑架下表面的上缓冲体、以及紧贴下层支撑架上表面的下缓冲体,上缓冲体以及下缓冲体之间形成缓冲腔。本发明创造结构设计巧妙,发生轻微碰撞时,是由缓冲体承载,碰撞后还能恢复,只有当较严重的碰撞,才由由中层缓冲梁及上、下缓冲体承载,才可能是导致中层缓冲梁变形。大大节约了本产品使用成本,降低了后期的维护费用。CN108860043ACN10886004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中下三层支撑架,上层支撑架与下层支撑架结构相同,二者以中层支撑架为中心对称布置,且上、中、下层支撑架的外端均固定在一承载架上;所述上层支撑架和下层支撑架的内端固定在一安装架上,中层支撑架与安装架之间设有末端缓冲结构;所述末端缓冲结构包括紧贴上层支撑架下表面的上缓冲体、以及紧贴下层支撑架上表面的下缓冲体,在上缓冲体以及下缓冲体之间形成缓冲腔;所述上层支撑架上设有插入上缓冲体内的上腹板,下层支撑架上设有插入下缓冲体内的下腹板;所述中层支撑架包括中层横梁以及中横梁上间隔设置的中层缓冲梁,中层缓冲梁垂直于中层横梁;所述上层支撑架包括上层横梁以及上层横梁上间隔设置的上层缓冲梁,上层缓冲梁垂直于上层横梁,且各上层缓冲梁与中层缓冲梁交错布置;所述下层支撑架包括下层横梁以及下层横梁上等间隔设置的下层缓冲梁,所述下层缓冲梁垂直于下层横梁,且各下层缓冲梁与各上层缓冲梁一一对应设置;所述中层横梁与各个中层缓冲梁的中心位置相接,每一中层缓冲梁均包括上、下、内、外四个突出板,其内突出板与安装架之间留有缓冲间隙,其外突出板均连接在承载架上,每一上突出板分别伸入到两上层缓冲梁之间,每一下突出板分别伸入到两下层缓冲梁之间;中层横梁的上下两侧、在处于每两中层缓冲梁之间的位置均设有隔挡板,中层横梁上侧的上隔挡板抵住上层横梁,下侧的下隔挡板抵住下层横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缓冲体上表面紧贴上横梁下表面,其一端抵住安装架,另一端抵住中层横梁上侧的上隔挡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缓冲体下表面紧贴下横梁上表面,其一端抵住安装架,另一端抵住中层横梁下侧的下隔挡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层缓冲梁的内突出板包括靠近中层横梁一侧连接的内连部、以及靠近安装架一侧的外接部、以及内连部和外接部之间的柔性缓冲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缓冲部采用柔性的波纹板式结构。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突出板、外突出板、上突出板以及下突出板为一体式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和承载架之间设有用于包覆上中下支撑架的防护罩。2CN108860043A说明书1/4页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创造属于防追尾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重型车辆防追尾安全防护装置。背景技术[0002]普通轿车与重型车辆一旦追尾,后果通常非常严重,后方小轿车容易发生车毁人亡的惨剧。经过众多事故分析和研究,造成伤亡的主要原因,通常是后方小车追尾扎入前方大货车尾部以下,尤其是高速行驶时,经常会发生小轿车车头连同驾驶位和副驾驶位都扎入大车车底的情况,后车人员生还几率极小。现有的防撞设施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碰撞带来的伤害,但是,若想获得较理想的缓冲吸收碰撞能量的效果,需要加大、加长防撞设施,无疑增大了车辆转弯半径,增加了驾驶难度,转弯过程也增添了新的危险,对路人存在较大的隐患。而较小提交的防撞设施又难以起到较好的吸能效果,若后方司机操作不当,后方小轿车仍然有顺防撞设置下部扎入车底或是直接骑上防撞设置造成翻车事故,无法从根本上杜绝伤亡事故。发明内容[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