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卿头中心校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学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我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校信息化工作,根据我中心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根据市教科局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指导精神,适应对学校信息化、教育现代化工作的要求,以教科局电教馆技术支持为依托,以中心校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为依据,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带动师资队伍的整体提高,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整体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二、现状分析:我们所辖各校都达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在这个基础上,我们逐步将网络资源应用于教学。如今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于学校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要作用。通过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和实施,教师能转变观念,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电脑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和提升。但由于教师年龄层次的不同,在思想认识、运用能力等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差异,所以在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也表现出了很大的不同。如何以后教学中更好地推进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如何进一步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有效性性与可操性?信息技术如何促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者角色定位和教育管理的变革等都需不断研究,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如何发展思维,解决问题,提升协作学习的能力等亦需不断探索。为此,结合我中心校实际,制定了我中心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三、目标与措施:(一)总目标: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硬件、软件资源,发挥教学多媒体的作用,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进程,优化师、生在校园内的信息化环境。培养师生信息技术素养,为信息化与学科整合奠定基础。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学会游泳、冲浪。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索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校本研修和课堂教学实践,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大科研力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二)分阶段目标:2019-2020学年:1、目标: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力度,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加大对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投入,初步建立校园网。充分利用好教育资源网等教育资源和各种管理软件。加大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工作的进程。2、措施:(1)各校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小组,进一步明确职责,加强领导力度。(2)继续对教师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训,提升骨干教师课件制作能力和素材的收集整合能力,丰富课堂教学。(3)中心校全面开展“结对子”活动。要求50岁以上教师能熟练使用电脑;40岁以下教师会制作课件和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活动(4)进行电教能手评选活动和全面征集电教论文。2020-2021学年:1、目标:不断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努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水平,探究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校管理研究,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探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借助网络平台,推动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不断提升教学质量。2、措施:(1)校际之间开展网络管理。建立健全中心校内网平台,利用学校的内网平台,进行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以及日常工作的管理,合理地添置更为实用的学校管理软硬件,提高管理效能。(2)教研组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校本研究与实践,撰写教学案例,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探讨。(3)充分利用市“教学资源库”平台,丰富网络教学资源,利用学校建立的资源网和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做好信息技术为学科教学的服务工作。(4)在研究型课程的落实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筛选、整理、处理信息的能力,建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提高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提升探究课改的实效。2021-2022学年:1、目标:继续发挥校园网的作用,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形成良好的校园信息化氛围。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力度,打造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增强家校互动的交互性,畅通沟通渠道,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配合学校的各项活动,做好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工作。2、措施:(1)加强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充分运用好学生电脑房、教师笔记本等设备,创设良好的信息化氛围。(2)不断完善学校的内网,教师网上备课、网上听课,进行优质课的转播。(3)推进“家校互动”的交互性,畅通沟通渠道。(4)建立一支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积极参与上级部门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研讨工作,提高学校信息技术综合实力。四、保障措施1、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