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4页“读”具匠心“读”占鳌头小榄镇升平小学李威(小)近日在网上读到于永正老师《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报告。报告中于老师提出:“语文课上,学生能把一篇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出来,语言有了,形象有了,感情有了,表达方法也有了。如果读不好,则什么也没有。”《新课标》在“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阅读方法的支持。在阶段目标中,对阅读方法的安排体现出通盘考虑的意识。“正确、流利、有感情”是各个学段一以贯之的要求。反观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堂,唱读、念读的现象比比皆是,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部分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对此,老师满腹委屈,课前预习布置学生读书三遍,课堂上也大力抓朗读,为什么呈现出的效果总不尽如人意呢?在我们平时的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到底怎样做才使学生逐步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从而形成独立阅读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平时的课堂教学简单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一、在读通课文上舍得花时间读通,就是要求学生读正确、流利。字音读准确、句子读连贯,不破句,也注意了标点符号的停顿,才是做到了通。“正确、流利”真正让学生做到,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还记得执教《秦兵马俑》时,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请一名男同学读课文,他第一次读到“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一句话时,把句子读破了。别的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我冲他一笑说:“这个句子比较长,有点难度,不要着急,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读,虽然比第一次流畅了一些,但是把“的”字丢了。男同学很着急,失去了信心,站在座位上涨红了脸。我马上替他解围,对他说:“这次比上次读得有进步,句子连贯了,如果你再细心些,不丢字,就更好了,相信你,再读一次,一定行。”谁知,第三次读书,他又丢了“了”字。我没有放弃,决心一定鼓励他读好这句话。我拍拍他的肩膀说:“不要紧张,深吸一口气,先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再赌一次,就一定会把丢掉的字读出来。”第四次,他终于成功了,读得既正确又流利。全班同学情不自禁给予他热烈的掌声,我的心里和那个孩子一样盛满了信心与感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拿到一篇课文的第一步,应该是“读通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教学不要急着让学生去分段分层,而要将全篇课文作为一个直觉整体去感知,从而获得一个充分的时间去读书。反思平时的课堂,学生读得不正确、不流利主要表现在:遇到新学或不认识的字被卡住;习惯性的丢字或添字;读破句子。这些现象并没有引起语文老师的足够重视。在读通文章上总是吝啬时间,检查读书效果时,经常是中等生和优生唱主角,忽视了后进生。有时,发现了问题,例如学生将生读音读错,老师指出了,纠正了,匆匆而过,没有再进一步落实强化。使得初读课文成了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式。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何以提高呢?二、在读懂内容上舍得下功夫《新课标》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对语文教学的守望和回归,对课标的这一改变可以说是尽人皆知。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些老师急功近利地寻找“语言运用”的捷径,而忽视了对课文内容的最基本的理解。理解感悟是阅读实践的核心内容,没有理解感悟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并非是老师的条分缕析,而是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踏踏实实地读书,思考。执教《孔子拜师》一课,让学生带这问题“人们敬重孔子和老子的什么品行?”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纷纷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汇报,体会到了孔子在拜师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等品质。由于文中对孔子的描写比较具体,学生对孔子的品行的交流积极而热烈。次时学生的阅读更多关注的文章的主角,而对于老子这一重要人物,没有通过深入阅读去感受和体会。于是,我引导学生,大学问家孔子知识渊博,门下弟子三千,可是他还不辞辛苦,不远千里去拜老子为师,那么老子一定是一位品行高尚,备受尊敬的人,再仔细读一读课文中孔子拜师的经过,以及文中重点描写孔子和老子对话的部分,看看老子有哪些品行值得人们敬重?边读边想,用心的孩子一定有所发现。果然,学生在静心阅读后,陆续举手分享自己的发现,有学生说:“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从‘迎候’看出老师非常有礼貌,而且也很谦虚。”还有学生陆续补充:“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我能从中体会到老子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无私地把教育学生。”我顺势引导点拨评价:“这就叫做‘诲人不倦’,刚才,大家在读书的时候不但把字看在眼里,而且读到心里,这样读书,你会越来越聪明。”通过充分深入的的内容的理解,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所谓“情动于衷而发于言”,学生在读课文时,对于孔子和老子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声情并茂。三、在读出感情上适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