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联理论对隐喻翻译的解释力本文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生死疲劳》的英德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英译本由葛浩文所译,德译本由郝慕天所译。隐喻不论在中外文学作品,抑或是日常生活中,都是人们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Metaphors—WeLiveBy一书里,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提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投射到一个不熟悉、抽象难以理解的目标域的过程。同时期的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解释交际本质的关联理论,为隐喻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由于受到文化差异的制约,各种语言的语境千差万别,而中国更是高语境文化国家,即在文化传播时,大量信息或存于物质语境中或内化在个体的固有认知里,只有极少量信息存在于编码清晰、逻辑正确的言语里。因此,如何翻译隐喻、降低隐喻的不可译程度、提升译文的可读性一直是隐喻翻译面临的一大课题。本文以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为例,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深入剖析比较了英德两译本的四种隐喻翻译策略:保留隐喻的直接翻译、保留隐喻并增添说明、替换隐喻意象和意译隐喻。笔者以关联理论中的中心原则——“最佳关联”为评判标准,探讨比较了两译本是否忠实了原交际,是否为译语读者创造了最佳关联,从而力证关联理论能够解释隐喻翻译的优劣以及指导译者作出策略选择。对于译者来说,应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保证忠实传达原作者的交际意图,实现最佳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