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作者:杜永强陈柏华教育科学研究2015年05期一、研究问题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1]。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而互动不够或具有抑制性的师生互动,容易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使课堂变成师生分享智慧、启迪思维的社会交往活动,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如课堂提问、教师课堂话语、教师非言语行为、课堂反馈及师生问答等。另有学者提出:“师生互动不是一项点缀、一种摆设、一种形式,它应是一种有效的互动、一种真互动”[2]。鉴于师生互动主要是在课堂提问和讨论中进行的,而且需要师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下面笔者主要从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以及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来分析课堂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及特点。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通过课堂观察,从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及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三个维度,选取了广东省佛山市某小学三名语文教师的三节课为研究对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其中,对课堂提问和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主要进行定量分析,对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主要进行定性描述。依据上述分类,课题组编制出了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和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观察量表。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主要包括发问主体、问题类型、回答方式、反馈方式和是否追问。发问主体指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发起者是谁,即问题是谁提出来的。问题类型指所提问题的性质,包括事实性、理解性、应用性和评价性四类。回答方式指学生或教师在回答问题时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回应,是个别作答还是集体作答,是直接、间接还是不回答。反馈方式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何种反馈。是否追问主要是指教师是否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回答而进行再次提问。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或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展开互动,不断呈现师生间的多边活动,进而解决问题。讨论与提问的不同在于,讨论的过程是教师与多个学生或生生间的言语互动;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或试图解决复杂、多元和开放性的高层次问题。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包括讨论话题、讨论形式、参与人数、反馈方式、讨论时长和讨论结果。讨论话题指讨论时的主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讨论形式有师个(体)讨论、师组讨论以及师班讨论。参与人数分为5人以下、5人至10人、10人以上三个等级。讨论结果指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学生对话题的理解是否达成共识。三、结果与分析(一)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统计分析三名语文教师三节课的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见下页表1。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在课堂提问中,发问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提问的次数占问题总数的94%,学生提问次数占6%。从问题类型来看,以理解性问题居多,占问题总数的70%;其次是事实性问题,占24%;应用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仅占6%。在回答方式上,个别回答47次,集体回答29次。在反馈方式上,给予肯定反馈的有43次,进行补充完善的有11次,启发引导有7次,还有1次教师没有给出反馈。在这些问题中,教师进一步追问的有15次。从上述分析来看,课堂中的提问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课堂提问频率总体较高;但在互动过程中,主要是教师掌控了提问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课堂主要是师问生答。另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显得不够,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问题中,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约占94%,开放性的问题比例太低,而且教师的提问以简单问题为主;(2)在回答方式上,以集体回答居多,而且基本没有启发回答;(3)追问比率不高,约占四分之一,说明教师可能过多预设了师生互动的问题和答案,导致学生一旦得出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提问也就宣告结束。(二)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分析三名语文教师三节课的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见表2。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这三个讨论话题在讨论形式上,既有师组讨论也有师班讨论;从参与人数来看,5人以下的有2次,大于10人次的有1次;从对讨论结果的反馈方式上看,在话题①中,授课教师给予的反馈主要是组织完善;在话题②中,教师给出话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对讨论结果也未给予反馈;在话题③中,授课教师既给予了肯定反馈,又对答案进行了组织和完善。从讨论时长来看,三个讨论话题共用了233秒,其中短的不足半分钟,长的约2分钟;从讨论结果来看,在《老人与海鸥》和《我是什么》两篇课文中,师生在讨论话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由于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讨论,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反馈,所以学生未能就讨论话题达成一致意见。上述分析表明,讨论并没有引起授课教师的足够重视。从讨论的次数可以看出,三堂课中仅有3次讨论,讨论次数明显不足。从讨论过程来看,学生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