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腹部手术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70例全麻下行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比较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躁动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25.71%)显著高于观察组(5.72%),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68.57%)明显低于观察组(91.43%),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能有效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降低患者血压、心率水平,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麻醉苏醒护理;腹部手术;全麻;躁动全麻术后苏醒期躁动是全麻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长伴有的行为表现,如定向功能障碍、躁动、兴奋、呻吟、肢体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等,从而导致患者血压、心率升高,加上腹部手术创伤较大,使得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恢复[1-2]。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显得尤为必要。在全麻苏醒期手术应用室麻醉苏醒护理,能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恐惧情绪,从而减少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腹部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2月-2016年2月期间在我院行全麻腹部手术治疗的7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28-76岁,平均年龄(60.22±5.02)岁;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标准,Ⅰ级20例,Ⅱ级15例。对照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26-79岁,平均年龄(61.15±5.21)岁;ASA分级:Ⅰ级21例,Ⅱ级14例。排除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心理性疾病者以及孕妇。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方面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术前告知患者手术基本流程以及手术中的注意事项,并适当缓解患者的情绪,术后等待患者苏醒。观察组实施手术室麻醉苏醒护理,主要包括:①术前宣教和心理护理:术前,护理人员应积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向其讲解手术的基本流程以及采用全麻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感官异常,使患者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心理准备,建立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同时对患者进行安慰和鼓励,耐心解决患者疑问,从而缓解全麻苏醒期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得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②术后护理:使患者保持平卧,保证患者呼吸顺畅,针对使用约束带的患者,应定时调整患者的体位,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状态,尽量减少器械对患者神经和血管的压迫,减少患者的不适感。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尤其对于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药物依赖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患者。③给药护理:主治医生应对腹部手术患者进行镇痛评估,为患者选择适合的镇痛和镇静药物,护理人员于手术后,及时与主治医生沟通,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适量的镇静、镇痛药物,从而减少躁动的发生。降低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④体征观察:由于实施全麻手术后,药物残留作用容易导致上呼吸梗阻或通气不足,出现高碳酸症和低氧症,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产生的异常状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患者苏醒期躁动发生率。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躁动情况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苏醒期躁动程度标准为:安静、无躁动为0分;吸痰时出现肢体躁动,给予相应护理后可缓解为1分;无任何刺激时发生躁动,要立即实施制动为2分;躁动较剧烈,需多人强制制动为3分;躁动发生率=(1分例数+2分例数+3分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和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较满意例数)/总例数×100%。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血压、心率对照组患者血压和心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苏醒期血压、心率对比(±s)组别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心率(次/min)对照组(n=35)148.66±12.3395.85±11.6286.57±9.15观察组(n=35)133.25±11.5584.33±10.1674.35±8.44t5.3964.4155.808P<0.05<0.05<0.052.2躁动程度对照组患者躁动发生率(25.71%)显著高于观察组(5.72%),差异显著(P<0.05)。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