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造教育视角下的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我国高校覆盖面最广的必修课程,必须承担起培养创造人才的重任。创造教育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具有内在统一性,创造学与思政课的交叉融合能有助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有效地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创造教育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可包括:制定突出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目标、贯穿创造教育的教学设计;设计融入创造技法的教学方法;实施彰显创新精神的实践教学改革;使用体现创新元素的教学手段。【关键词】思政理论课;创造教育;实践教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少国家都把提高下一代的创造力置于本国教育战略规划的显著位置。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重视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作为我国高校覆盖面最广的必修课程,必须承担起培养创造人才的重任。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然而,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往往只关注第一点要求,即通过理想信念以及“三观”教育着力于学生的责任感教育,让他们成为背负共产主义信仰、立场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在后两点——“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仍然有待加强。近年来虽逐渐受关注,但因为在传统观念中思政课并不承担这样的教育目标,所以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胡锦涛提出的这三点要求是辨证统一的,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社会责任感保障创新的正确方向,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创新从意识转化为现实。思政课在保持政治性方向性的前提下,应从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都闪烁着创新的光芒,从而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拥有创造能力的社会主义接班人。1.创造教育视角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诸多做法从理论上都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但由于缺乏对创造力培养理论的了解,在实际教学中并未充分发挥在创造力培养上的作用。以创造教育视角审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对照“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要求,我国当前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现状及问题主要表现为:1.1动机教育缺乏不少高校在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时,将教学形式的转变作为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全部手段。动机是影响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不解决思政课的学习动机,仅是该用花哨的教学形式,很难从根本上改善教学情况。而当前思政课缺乏适当的动机教育。1.2教学方法创新上简单雷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说“新”,也可以说“旧”。“新”是针对以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旧”是指给各高校的做法都差不多。例如,“讨论法”是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很多思政课课堂上的讨论用的都是同一套路,第一次讨论学生充满激情,几次之后就失去兴趣,甚至几门思政课几个思政课老师都是一样的讨论,只是换了话题。1.3教学中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分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之分,它们的传授和学习方式也有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字、图形等方式传授和学习,而隐性知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当前的思政课教学中,对两种知识的区分不清,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掌握应掌握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在让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中的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1.4实践课效果不佳实践课程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实践项目的选择、实践基地的建设、教师的指导等,学生对实践的认识和态度也是关键。实践环节是学生获取隐性知识的最重要途径,但由于对隐性知缺乏了解,部分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过于肤浅,将实践课等同于游玩、等同于不用“上课”,从而丧失了实践课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政课的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尚有差距,创造学与思政课的交叉融合能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有效地承担起创新人才培养的使命。2.创造教育理论与思政教育理论的内在统一性创造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造精神,能进行创造行为的人。创造教育的重点不教人如何创造,而是培养创造人格,创造行为是创造人格形成的手段和途径。创造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在统一,具体表现为:2.1两者在教学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创造教育和思政课都不是以培养学生某一具体能力为教学目标,两者都注重对学习者整体素质的培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创造教育的创造人生观认为,创造力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人人具有创造力,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造,“人性本创”。[1]在这样的创造观下,创造使人生更美好、更积极、更有意义。这符合思政课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方向。2.2两者在教学内容上有交叉第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