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吴曦菁摘要:在初中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尤为重要,所以教师要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锻炼学生思维的问题。因为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本文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展开论述,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问策略一、启发学生,收获惊喜“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提问是启发式教学最直接的方式。启发式提问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使教师时常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这种惊喜往往源自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如在教学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凝聚法治共识”时,笔者运用了垃圾分类的热点话题贯穿本课,在最后环节设置问题:“如果你是昆山的新闻发言人,你认为昆山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结合政府、社会、公民等角度提出你的建议。”笔者将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组中有发言人、记录人。在授课中,笔者惊喜地发现学生讲得特别出彩,总结得相当到位。该问题考查了学生如何厉行法治,若教师直接问学生怎样厉行法治,显然比较枯燥,但是結合情境采用启发式提问,学生犹如被点燃了思维的导火索,迸发了解疑、创造的火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我是学习的主人”“我要学”的情趣,更加符合“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最近发展理论”。又如在教学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一框“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时,笔者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导入,提出了问题:“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否已经不符合时代特征,应该改掉吗?”比起直接引入新课,一系列启发式提问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的国家更需要居安思危,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二、把握时机,事半功倍在课堂教学中,时机非常重要,不同的时机往往会收获不一样的结果。当然,时机得当并不是说在课堂上提问越多越好,教师不能采用一问到底的方式,而应根据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在恰当的时机提问,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预防犯罪”时,教师采用漫画《犯罪行为》作为导入。随后,教师提问学生:“生活中,你知道哪些行为是犯罪行为?”在导入部分设疑提问,用漫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刻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之时,教师利用启发式提问,会让学生的思考更如积极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犯罪行为。针对本课重点和难点内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教师可预设如下活动,并运用多媒体展示:行为一:殴打他人,造成轻微伤害的,违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行为二:殴打他人,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的,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有何不同?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什么?”课堂提问往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师可以通过讨论、辩论、情境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如本案例中,教师采用创设两个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对比分析,找到不同点,激起疑问的火花,触发他们的思维兴奋点,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如在教学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第一框“自由平等的真谛”时,教师再现了关于网友恶意丑化董存瑞等英雄的情境。通过讨论探究,学生理解了本课重要知识点:自由与法治的关系。在授课时,学生对这段材料特别感兴趣,探究热烈,有部分学生也看到过类似言论,还发表过一些意见。这时,教师可顺势抓住时机,对本段情境继续补充背景材料:小强同学转发网友丑化董存瑞的言论,增加情境对话。小明:“小强,你刚才转发的言论赶快删掉,你知不知道这是侮辱英雄的违法行为!”小强:“没事的。我们未成年人受法律特殊保护,享有特权,是不会受到法律处罚的。”教师提问:“小强的观点正确吗?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回答:“不正确。”但是学生都说不出理由。于是,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后继的学习。通过情境前后内容的联系,教师要把握时机设置疑问,在学生不明白时或者心里明白却不能完整表达时发问,更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三、促进思辨,有效引领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越来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富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课程,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思考和解答问题,即培养发散思维。在教学部编教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下册第六课第二框“多彩的职业”时,教师展示材料:“我们花了近百万送女儿到澳大利亚某知名学校留学,她在澳大利亚学了6年,却迷上了按摩。毕业回国后要从事按摩工作,在成都找了一家中医理疗馆,拿着2000元底薪,像模像样地上起了班,简直把我和他爸的脸都丢光了。张女士一边讲述女儿的经历,一边叫《华西都市报》的新闻记者评理。”在理解材料内容后,教师提问:“你支持新闻中女儿的选择吗?请具体说明理由。”学生展开讨论,随后进行小型辩论会,各抒己见,有的学生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