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6高考历史仿真试题一、选择题今日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大事件。据此回答1~5题。1.唐朝时期,扬州极为繁荣,时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益于A.政府重视对外交往B.贞观之治C.地处交通枢纽D.经济重心南移2.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明清之际长三角经济地位的是A.“苏湖熟,天下足”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C.“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D.“制造尤工,擅绝海内”3.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长三角地区出现的著名资本主义企业是A.轮船招商局B.机器织布局C.江南制造总局D.发昌机器厂4.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在长三角地区开辟通商口岸的是①中英《南京条约》②《天津条约》③《马关条约》④《辛丑条约》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5.1927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在长三角地区制造屠杀中国军民事件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是A.英国B.法国C.日本D.美国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据此回答6~9题。6.中国古代史上,中国政权管辖今台湾地区的最早机构是A.台湾办事大臣B.台湾府C.澎湖巡检司D.台湾省7.“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此诗记述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230年卫温船队到台湾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帝统一台湾D.刘铭传保卫台湾8.台湾诗人丘逢甲的《春愁》诗:“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诗中的“往事”应指A.日本侵略者制造的旅顺大屠杀B.三国干涉还辽事件C.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D.甲午海战中国失败被迫签约9.2003年11月18日,福建晋江市为纪念清朝统一台湾320周年而落成了一位著名将军的雕像,据推断,他应该是A.徐镶B.郑成功C.施琅D.刘铭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贫富分化差距正在迅速扩大,富民强国已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话题。据此回答10~13题。10.战国时期,下列诸子百家主张中,更能体现“富民”的思想核心的一项是A.兼爱B.非攻C.尚贤D.宽刑薄赋11.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与“富民”无直接关系的措施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保甲法12.孙中山先生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含有充分的富民思想,其主要表现在A.平均地权,节制资本B.反对民族压迫C.限制小私有制D.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13.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制定了很多政策和措施,其中较能反映出富民思想的是①“三三制”原则②减租减息交租交息政策③大生产运动④耕者有其田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②④一个国家或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14~17题。14.最能反映战国时期商品经济活跃的史实是A.《考工记》的出现B.各国普遍实行税制改革C.许多城市人口急剧增加D.东南西北四方的特产都可以在中原地区买到15.元明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反映在城市文化上的特点是A.四大发明外传B.诗歌、散文繁荣C.小说、戏剧繁荣D.书法、绘画发展16.明朝中后期,最早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现象的城市是A.杭州B.南京C.苏州D.上海17.明清时期,中国城市里资本主义萌芽极为缓慢,其根本原因是A.城市人口少,规模不大B.城市关卡林立,税收沉重C.封建制度腐朽没落D.早期资本家人数过少,缺乏资金技术从历史上看,中国是最出思想家的地方,思想家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大特产。思想家们常常通过著书立说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据此回答18~23题。18.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孟子“仁政”学说产生的客观社会基础是A.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势力还比较强大B.大一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C.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D.民心向背在斗争激烈的战国争雄中作用重要19.明末清初,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反对“人治”、提倡“法治”的进步思想家是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20.以下有关魏源所著的《海国图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介绍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历史地理知识B.主张以法治国C.其“师夷”思想为后人继承并发扬光大D.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21.康有为所著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①是万木草堂的教科书②具有“中西结合”的显著特点③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④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古训的基础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22.有关郑观应所著的《盛世危言》说法正确的是①“盛世”是指“同光中兴”②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作之一③主张在中国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④暗示洋务运动潜伏着危机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②③23.在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它的思想核心是A.“能变则全,不变则亡”B.“兴民权”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