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内外的胜任力研究综述国内外的胜任力研究综述国内外的胜任力研究综述国内外的胜任力研究综述【摘要】本文阐述了胜任力研究的起源、概念和内涵,并对国内外胜任力模型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研究的不足。指出胜任力模型研究是一个重要创新,可以促使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事后管理向事前管理转变。既可以实现体系上的统帅与牵引,又可以从细微处优化和改善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操作和执行。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要迎头赶上.【关键词】国内外;胜任力研究;胜任力模型;人力资源管理;综述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以及职业经理人的迅速发展,企业越来越关心管理者是否具备胜任各项工作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激发、挖掘员工的潜在素质。在这种背景下,关于胜任力的研究全面发展起来,胜任力也逐渐作为传统人力资本理论中学历和工作经验指标的一种补充,广泛应用在企业的甄选、培训、绩效考评等多个环节,为企业发现并发掘有潜力、绩效优异的员工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一、关于胜任力的理论研究1、胜任力理论研究溯源胜任力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代,当时人们曾通过构建胜任力剖面图(competencyprofiling)来说明一名“好罗马战士”的属性。taylor(1911)进行的称为“管理胜任运动"(managementcompetenciesmovement)的“时间—动作研究”(timeandmotionstudy)[1]被普遍认为是胜任力研究的开端。他通过将复杂工作分解成一系列简单的步骤来界定不同工作内容对员工胜任力的要求,同时建立规范化的操作方法,采用系统培训和发展活动去提高员工的胜任力,进而提高绩效。然而,真正被列为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创始人的是心理学家mcclelland.1973年,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刊发了题为“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for‘intelligence’”(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提出用胜任力(competency)指标来克服传统的人才测量与甄选机制存在的缺陷,对工作绩效做出预测。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胜任力运动在心理学界的开端,将胜任力研究带入到科学概念阶段。随后,mcclelland在flanagan1954年提出的关键事件技术基础上发展了一项新的人才评价技术-—行为事件访谈法(behavioreventsinterview,bei),并将其运用于驻外服务新闻官选拔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行为事件访谈法随后成为一项重要的胜任力建模技术.随着胜任力研究的深入,mcclelland与同行心理学家davidberlew合作成立了mcber&company管理咨询公司,把胜任力建模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从那时起,全世界掀起了胜任力建模的热潮.2、胜任力的概念及内涵自从mcclelland提出胜任力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关于胜任力的定义尚未统一。mcclelland(1973)[2]首次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工作或工作绩效或生活中其它重要成果直接相似或相联系的技能、能力、特质或动机。随后诸多中西方学者也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胜任力的理解,影响较大的有guglielmino(1979)、spencer(1993)、mansfield(1996)、sandberg(2000)、王重鸣(2002)以及jackson&schuler(2003)等。相对来说,spencer(1993)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他继续了boyatzis(1982)[3]的研究,将胜任力定义为:“与在一项工作或一定条件下参照标准有效的或优秀的绩效具有因果关系的个体潜在特征,包括五个层面: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4]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胜任力研究大多采用他的定义.目前胜任力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三类:特征观、行为观和综合观.“特征观”的持有者倾向于把胜任力定义为潜在的、持久的个体特征;“行为观”的持有者倾向于把胜任力看作个体履行工作职责时的行为表现,认为胜任力保证人们胜任工作的外显行为的维度;“综合观”的持有者则认为胜任力的“行为观”和“特征观”应该是互为补充的,任何一种观点都不全面,应该结合行为观和特征观两个方面来界定胜任力的内涵。因此,他们提出了“属性集”(attributebundle)的概念,将任务、产量、具体成果等指标与知识、技能、动机等加以综合。虽然学术界对胜任力的定义缺乏一致见解,但关于胜任力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共识:一是胜任力的概念以工作绩效为导向.只有区分出绩效优异者与绩效平平者的个体特征才有可能称为胜任力,胜任力则是导致个体工作绩效差异的深层次原因.二是胜任力的概念包含着对于任务、岗位要求的匹配性。胜任力会因为岗位的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三是胜任力的概念更加注重组合的思路,强调综合性和情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