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利率平价理论的分析一、利率平价理论综述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的利率平价说(TheoryofInterestRateParity),解释了了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根据理论平价理论,投资者为获得较高的收益,会把资金从利率较低的国家转向利率较高的国家.资金的流入将使利率较高国家的货币汇率的存在贬值预期.因此,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差异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投资于国内所得到的短期利率收益应该和按照即期汇率折成外汇在国外投资并按远期汇率买回本国货币所得到的短期投资收益相等。一旦出现由于两国利率之差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差异,投资者就会进行套利活动,直至汇率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均衡水平。虽然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突破了传统的国际收支、物价水平的范畴,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奠定了现代汇率理论的基础。利率平价理论包括抛补的利率平价说(CIP)和非抛补的利率平价说(UIP)。非抛补的利率平价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费雪敞开(FisherOpen)”。理论界一般认为,只有在市场效率很高、具有信息高度透明和不存在任何扭曲的情况下,两种利率平价水平才会相等(CIP=UIP)。二、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的含义是: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等于两国货币的利率差异。如果本国利率高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即期升值而远期贬值;如果本国利率低于外国利率,则本币在即期贬值而远期升值。抛补的利率评价理论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在公式的等式中,边为1+远期升水/贴水,右边则表示本/外国利率差异。例如,即期美元/德国马克是$/DM,6个月远期汇率是如果美元6个月的利率是6%,马克为%,则马克升水等于:[1+()]/]2=。而利率差异等于[1+]/[1+]=。式通常可以简化为:则:2()/=≈利率差==,因此,在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中,两国货币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等于两国利率的差异。三、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UIP)的含义是,在分割的市场与不完善的资本流动的情况下,投资在两国的收益因为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而存在差异。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尤其强调决定即期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是预期的未来汇率水平以及两国的利率的差异,对于非抛补的套利者而言,持有本国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同样是本币的利率差异;但是,所持有的外币资产所获得的预期收益率不再是外币利息加上远期外币升/贴水率,而是外币利息加上汇率上升/下降率。非抛补的利率平价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四、利率平价理论在现实中的效力尽管理论平价论在目前的短期汇率预测上被普遍使用,国内外学术界对于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和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的精确性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检验,但是至今不能产生定论。Miskin(1984),Mark(1985)的研究得出了利率平价不成立的结论,Click(2001)等则解释了利率平价的不精确是由于经济周期的震动引起,由于经济的短期震动,每个月都存在高利率和底利率的国家,但是从长期的角度,宏观经济具有调整震动的能力,因此利率平价在长期里成立。如上述讨论,从利率平价理论的机制本身来看,利率平价理论在预测未来的汇率变动上存在一些缺陷。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存在缺陷2.与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相比,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存在一个严格的假设:投资者是风险中立的,但是通常投资者会因为关注风险的存在而使远期汇率高于或低于预期即期汇率。3.非抛补的利率平价理论认为汇率决定的误差是由于事前和事后的因素造成的。事前的因素是指国际投资的风险贴水、市场效率、市场分割、区域的共同政策,汇率的政策和政治因素等。在不同的汇率制度下,两者的关系不一样,另外,关于政治风险,当投资者在本土作外币存款的投资,政治风险就会出现。这些因素也会令利率偏离利率平价。总的来说,汇率的即期与远期之间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偏移而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影响汇率的预测的因素比较复杂,要获得精确的汇率远期价格,是比较困难的事情。五、结语综上所述,即使在理论上,两国之间的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关系与两国的利息的差额有密切的关系,由于利率平价理论的一些假设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成立,加上影响未来汇率变动的因素的复杂性,使利率平价理论在短期汇率的价格预测在实践上有所偏移,因此,利率平价理的实际效力具有不确定性。【参考文献】[1]蒋屏.国际财务管理[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丁剑平,黄海洋.利率平价论适用于人民币的远期定价吗[C].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论文,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