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能源经济发展问题与出路[论文关键词]能源经济问题对策[论文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提出几个我国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一、能源经济的现状与存在问题能源短缺进入本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也激增。尽管中国是世界第五大原油生产国,但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中国在2003年因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9%,进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每天消费石油近546万桶。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还是一个单纯的石油出口国,然而在1993年,形势发生了逆转,从此便不断增加对原油供货的依赖,以使自己的经济正常运行。如果假设对石油的需求的年增长率为%,那么到2020年,中国经济就可能需要消费石油4亿吨。仅这些数字就足以描述出经济学家们所说的中国能源短缺问题。能源效率低、资源耗费大从改革开放到“九五”期末,中国的能源效率随着经济增长开始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更值得注意的是,“十五”期间,中国能源利用率由过去的持续上升转为下降,能源效率低下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中国在“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单位GDP能源消费降低20%的目标。然而,2006年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是:GDP增长%的同时,煤、电同比分别增长了%和12%,能源消耗增长仍然快于经济增长,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若2006年全年单位GDP能源消耗高于2005年,意味着“十一五”期间单位GDP降低20%的目标必须在4年内完成,每年要降低%。“十一五”期间中国各主要行业节能降耗形势不容乐观,完成节能降耗20%的目标任务十分艰巨。能源结构问题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结构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能源结构优质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发达国家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之高引人注目。与世界发达国家之能源格局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不甚合理,未能充分实现结构优化。中国油气资源储量和消费量均低,对比世界能源消费的潮流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之路,石油、天然气的大幅度进口不可避免。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中国水力资源的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短期内成效不会太大。而中国的核能等新能源的开发也落后于世界水平。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环境影响问题中国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带来了环境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终端服务落后以及能源技术水平差等问题。由煤炭使用造成的当地、区域和全球环境问题严重阻挠了未来发展,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致命缺陷之一。据统计,中国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总量的%~%,中国经历了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黑色发展之路。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已经成为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二、能源经济发展的出路对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占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实现,是以消耗当期世界资源量的70%为代价的。事实证明,这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不协调、低效率的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短缺、环境脆弱的基本特点,寻求比发达国家消耗更少的资源、对环境影响更小的代价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和获得较高生活质量的道路,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良性互动。为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在全球兴起以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为人们所接受。循环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和产生废物的各个环节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资源回收利用产业,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特征的新的经济形态,它强调构筑“工业食物链”,通过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无害化及再生的方式,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出“低开发→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10多年前,循环经济的概念被提出,到上个世纪末,经济发达国家已逐步将其发展为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形成为国家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也已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建立循环经济型发展模式,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缓解资源短缺,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将发挥巨大效力。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与发展模式确立优先发展的产业。现在能源资源富足地区,所建立的产业,不能再是初级能源资源产品输出型,而应该是尖端技术效益型。如,煤炭资源富足地区,不能再是简单的采煤卖煤,而应把煤电一体化、电解铝、硅铁、硅钙、煤化工、煤转油等作为优先发展的产业,使其成为我国高载能产品的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开发水电能源,优化能源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