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以县域经济为抓手,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作者:屈凌波来源:《农村·农业·农民(下半月)》2021年第2期屈凌波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振兴”,其中把产业振兴放在了首位。产业振兴的推进,就是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通过县域经济的发展,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带动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河南县域经济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河南有106个县(市)近1亿人口,在豫东、豫南等传统的农业大县有上百万人口的县不在少数。河南县域虽然人口多,但是城镇化率刚突破50%,产业基础薄弱,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低于10亿元的县超过半数。因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综合性战略举措,是实现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原出彩的“压舱石”。河南县域多、幅员广,不同县域之间产业差异性较大,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非常突出,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特色产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发展质量不高,农民增收不快,发展环境不优。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就要把产业链留在县城,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如何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抓好载体。2009年以来,河南规划建设了180多个产业集聚区,这些产业集聚区具备了产业集群发展、特色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良好基础。虽然产业集聚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晰、管理方式不灵活、产出效率不高等问题,但是当前仍然是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的主要载体。要实施产业集聚区“二次创业”,建设产业链式发展及要素高度集聚的产业综合体,壮大县域经济。要打造产业集聚区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进行供应链整合、生态圈建设。要改变当前土地利用粗放的局面,突出亩产的投入和产出,在不增加土地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存量优化,提高每亩的产出效率。要改变当前特色产业不明晰的局面,发挥比较优势,根植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引进龙头或配套企业入驻,打造区域特色产业。二是抓好开放。随着居民消费升级的步伐加快,河南固有的市场、人力、物流等优势不断增强,要充分利用河南千万级的劳动力、庞大的消费能力以及深耕消费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大力抓好对外开放。重点引进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终端消费品、高端制成品和加工贸易。原料环节要面向河南丰富的能源原材料产业,生产环节要充分利用河南县域众多的劳动力,消费环节要充分面向河南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打造以终端消费品和高端制成品为引领的特色产业链。同时,利用河南传统农区劳务输出众多的优势,利用传统的乡土情结,倡导“回家发展”,积极吸引一批豫籍人才、豫商、外出务工人员,设立一批“返乡创业产业园”,吸引积累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办企业。三是抓好特色。以“一镇一品”“一村一品”为抓手,推动农业规模化、大力发展特色产品,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助推乡村振兴。要立足当地的特色资源优势,生产特色产品和提供特色服务,把特色资源塑造成特色产品或产业,形成一批专业村和特色镇。河南农业大县多,不仅要稳步提升粮食产能,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而且要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在生产上向农业规模化要品质。通过生产绿色产品保证品质,进而发展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通过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从“国人粮仓”变身为“国人厨房”“世人餐桌”。四是抓好模式。河南县域经济的发展,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地理环境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道路,出现了以工业、特色、农业以及服务业为主导的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工业为主导的县域,以资源为基础的,要推动产业链的延伸;以特色为基础的,要推动质量品牌建设。以农业为主导的县域,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引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县域,以旅游资源为特色的,要提升全域旅游的质量;以传统文化资源为特色的,要以传统与现代结合,讲好故事,带动全面发展。五是抓好机制。深化产业集聚区体制机制改革,赋予产业集聚区更多经济管理权限,推动产业集聚区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以县域为重点,开展全员全过程培育活动,通过思想启蒙、职业教育、技能短训、农民协会等多种方式,改变农业从业人员固有的散漫、随意等习惯,让他们变成懂规矩、守纪律、有技术的产业工人。大胆探索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使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减调整、农业规模经营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相适应。(作者系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