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工管融合”的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摘要:在新工科和新商科建设的背景下,“工管融合”是一种培养“技术素养+管理能力”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基于“工管融合”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阐述了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平台的建设路径和思路,总结了“工管融合”实训平台的优势与创新,以期形成可复制和推广的实训平台建设路径。关键词:工管融合;智能制造;虚拟仿真近年来,随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新工科建设在高校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人才培养上,“新工科”更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整合和融合,要求学生不仅在本专业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还要懂得一定的企业管理、成本核算等知识,以及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即培养“工管融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3-4]。目前,一些高校积极将产业技术、智能制造、企业管理等多学科知识进行融合,打造跨学科、跨专业、跨领域的“工管融合”的教学改革模式,建设了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基地。目前,智能制造在培养“工管融合”复合型人才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新工科和新商科的交叉融合、相互渗透深度不够。②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存在硬件投入大、耗材成本高、危险系数大、文科学生“走不进、看不清、不敢碰”的问题。③实训模块缺乏个性化定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需求,以致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差。④产教融合深度、校企合作紧密性不够,对人才培养支撑作用有待提高。1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建设目标1.1“工管融合”的内涵近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工管融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管融合”是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技术素养与管理能力两大核心任务,结合不同专业背景,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技术素养主要是指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学习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以及虚拟现实等新工科知识,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管理能力主要指学生通过学习真实产品的智能制造和全生命周期管理,掌握企业管理、成本控制、市场营销以及物流管理等专业知识。“工管融合”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在具备一定技术素养的同时,又拥有财经底色的管理能力。1.2建设目标围绕新工科、新商科的建设要求,结合建设高水平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定位,我校以培养“工管融合”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有机衔接,聚焦PLM、制造执行系统(MES)、企业资源管理(ERP)以及智能物流(ILS)中对人才的需求,重构商科和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坚持一个引领、集成两大平台、实施三项改革、提供四项保障、实现共建共享”的总体构建思路,把平台建设成集“教育教学、培训鉴定、科技服务、技能大赛、创业孵化、素质陶冶”多位于一体的产教深度融合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平台。2智能制造实训平台建设路径建设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平台,构建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分层、分类的教学体系。实训分为基础通识类、专业技能类、创新项目类3个层次。层次一:基础通识类。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和所有学生,学生覆盖面广,专业跨越性大,包括财经类、管理类、艺术类、机械类等专业。实训时间为1周,主要对学生开展智能制造、3D打印、大数据、物联网等模块的通识类课程。层次二:专业技能类。面向机械类、电气控制类和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提升打下基础,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实训时间为2~3周,主要培养专业类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综合训练。层次三:创新项目类。面向参加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的学生,满足学生的综合发展需求,以技能大赛知识和企业实践项目为载体,融合多学科、多专业课程内容,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智能制造实训平台优势与创新3“工管融合”特色鲜明平台以全产业链为依托,将企业管理、成本会计、生产排程与智能制造技术进行有机融合,涵盖了企业运行与加工生产的全流程。遵循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理念,密切联系企业,深度融入产业,建设了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生产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工管融合”产教融合集成平台,形成了独具特质的财经类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和社会培训服务。平台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企业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结语面对新工科、新商科建设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顺势而为,突破专业壁垒与专业藩篱,以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线,进一步开展“工管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和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平台建设,拓展全面覆盖、分层分类的实训体系,培养“技术素养+管理能力”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以更好地适应现代企业需求。参考文献(References)[1]孙雷.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育人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21(1):74–77.[2]刘剑平,尹向东.“新工科”跨界融合研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