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的思与行作者:邵玫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2017年第10期邵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430)[摘要]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是高职机电类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通过对课程特点和高职学生学习状态分析,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验,总结提炼出“对比分析、强化概念、新旧联系、循序渐进、实验演示、提高效果、结合实际、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成效。[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8-0190-02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是工科机电类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我校数控、机制、机修等多个非电类专业开设。课程主要讲授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电路基本分析方法,使学生获得电工电子技术必要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及从事与本课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非电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时数较少,而课程本身理论性较强,定理、公式多,许多内容抽象,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另外,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学业基础水平普遍偏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异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给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从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硬件都在不断改善,但课堂授课仍是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良好的课堂教学方法可以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笔者从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多年,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摸索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以下是笔者在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的主要体会。一、对比分析,强化概念电工电子技术概念复杂,电路结构形式千差万别,学生容易概念混淆,判断错误。若能采用归纳相互比较分析的方法,则能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图1所示两电路元件符号种类、数量虽完全一致,但电路类型截然不同。(a)是简单电路,(b)是复杂电路,对比分析两电路后,总结出:(1)简单电路只有一个回路而没有分支,或虽有分支可用串、并联方法化简为无分支电路;(2)复杂电路不能用串、并联方法将电路化简为一个无分支电路;(3)简单电路用中学所学欧姆定律即可分析出各电阻上的电流、电压;(4)复杂电路仅用欧姆定律无法求解各电阻的电流、电压。通过对比,强调复杂电路不取决于元件符号的数量,不能直接运用欧姆定律分析求解的电路就是复杂电路,并为讲解复杂电路分析方法埋下伏笔。授课中,对一些概念,仅按教材上的表述,学生往往一知半解或模糊不清。例如,表述“节点”概念后,画出图2(a)电路图,让学生判定电路节点的数量,因学生仅基于电路节点的形式,没有真正理解节点的概念,大部分学生的答案是4个节点。画出(b)图后,大部分学生能说出2个节点的正确答案。这样一对比,学生对“3个或3个以上元件的公共连接点称为节点”的概念便能透彻理解、牢固掌握。二、新旧联系,循序渐进学习是一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职电工电子技术的学习是建立在中学物理电学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通过回顾中学所学的知识,引入新知识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例如,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概括了电路中电流和电压分别遵循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讲授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前,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学学过的电阻并联电路,强调其中一个特点“总电流等于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之和”是基尔霍电流定律的体现;在讲授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前,与学生一起回顾中学学过的电阻串联电路,强调其中一个特点“总电压等于各个电阻上的电压之和”是基尔霍电压定律的体现。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由简单电路到复杂电路、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熟悉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进一步理解参考方向、节点、支路、回路、网孔等新概念,并通过习题的讲解和练习,熟悉和掌握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又如,在讲授正弦交流电概念及相量时,先复习中学数学正弦函数、复数的相关内容;讲授交流铁芯线圈(变压器)时,先引导学生回顾中学物理电磁感应的相关知识等,这样在原有知识储备基础上分析讲解,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三、实验演示,提高效果电工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作为机电类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时数有限,而课程内容较多,在完成课程系统理论教学后,用于实践教学的时间并不多。近些年计算机多媒体、仿真等教学手段虽普遍应用,仍不及现场实际观察、测试形象直观。为此授课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