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建窑(一)建窑位于闽北地区。两宋时期建窑的中心产地,已知在建阳市水吉镇池中村、后井村一带。经过了4次考古发掘。(二)建窑以烧造黑釉茶盏而闻名。黑釉茶盏兴于建窑,得益于建州茶业。五代以来,“建安茶甲于天下”。建安北苑所造腊茶(饼茶,入贡者以香料膏油,选料精细,加工讲究,成为两宋时期最主要的贡品,茶色呈白色),烹点腊茶不仅讲究茶饼质量,而且对烹茶技术的要求也很高,人们遂互斗试,一决高低,“斗茶”之风随之兴起。斗茶喜用黑盏,因为黑盏可衬托出茶汤之白,并便于验水痕(粘附在盏四壁的汤花,又谓之“咬盏”)。根据宋人记载的建州地区流行的斗试法,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水痕以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在斗茶中,黑盏的长处是其他茶盏难以相比的。茶饼:又称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464915.htm"\t"_blank"饼茶、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29857.htm"\t"_blank"团茶。在北宋初期的HYPERLINK"http://baike.soso.com/v4864590.htm?ch=ch.bk.innerlink"\t"_blank"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遣使至建安北苑(今福建省HYPERLINK"http://baike.soso.com/v4721291.htm?ch=ch.bk.innerlink"\t"_blank"建瓯市东峰镇),监督制造一种皇家专用的茶,因茶饼上印有龙凤形的纹饰,就叫“龙凤团茶”。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龙团风饼作为宫廷贡茶,一直沿用至明朝。现在仍然采用饼茶生产技术的主要就是HYPERLINK"http://baike.baidu.com/view/9692.htm"\t"_blank"普洱茶,这样更能发挥普洱茶越陈越香的特色风味。而对于需要新鲜品饮的绿茶、乌龙茶来说,自然是散茶了。元代,蒸青叶茶(即散茶)的进一步发展,又以原料老嫩之不同,分为芽茶、叶茶等。明代,散茶就开始普及推广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南宋临安画家刘松年(1155-1218)画有《斗茶图》1、建窑黑釉茶盏按器形的不同分为敞口、撇口、束口、敛口等几个类型。2、各类黑盏的共同特是:阔口小足,形如漏斗,胎体厚重,质地较粗糙,腹底部及足部露胎,釉呈乌黑、青黑或紫褐等色调,有的盏底刻或模印铭文,如姓氏、数字以及表明御用性质的“供御”、“进盏”等。釉面上往往呈现黄褐色或银灰色筋脉状花纹,即所谓“兔毫”,由于胎中的含铁量高达9%,在高温下,胎中有部分铁熔入釉里,釉层中产生的气泡把这些铁质带到釉面,温度达到1300℃时,釉层流动,铁质流成条纹状,当冷却时就会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兔毫。由于“窑变”等因素影响,兔毫形状既有长、短之分,粗、细之别,颜色还有金黄色、银白色等变化,俗称“金兔毫”、“银兔毫”等。宋徽宗《大观茶论》:“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苏轼在《送南屏谦师》诗曰:“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味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出春瓮鹅山酒”就是对兔毫天目釉的赞赏。宋代黑釉茶盏中还有一个名为“鹧鸪斑”的品种,其流行年代与兔毫盏大致相当。北宋中晚期的诗文中,就有对它的记述和赞美,如北宋诗僧惠洪(1071—1128年)的诗句:“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北宋书法家黄庭坚等对其赞誉。不过,究竟何谓鹧鸪斑,由于古人记载失之过简,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说法。有人将那种类似鹧鸪鸟颈部毛色——釉面赫黑,带有黄褐色羽毛状斑条的称为鹧鸪斑,有人则认为鹧鸪斑当指建窑的油滴——其白色斑点恰似鹧鸪鸟胸前毛色。有的白点是人工点彩二次烧成的。建窑陶户将闽中常见的鹧鸪鸟胸前白斑用白釉二次填点于黑釉上,创造了二次施釉一次烧成的鹧鸪斑盏,白圆斑明显凸于黑色釉面上。但由于烧制不易,故二次施釉的鹧鸪斑盏底足绝大多数刻有“供御”铭,供朝廷御用,所以不见民间及海外流传。北宋时期黑釉茶盏,各地出土有纪年依据者,目前所见甚少,年代大都在北宋末年。安徽合肥政和八年(1118年)马绍庭夫妇合葬墓、宣和二年(1120年)包永年墓各出土1件黑釉盏。二者均作敞口,弧腹或斜直腹,小圈足。前者内壁近口沿处釉面呈放射状条纹,犹如兔毫。这两件黑釉盏,胎质细腻,胎色较白,质地与建窑明显有别,其具体产地尚待考定。可确定为建窑的黑釉盏的,仅见江西瑞昌宣和二年(1124年)何毅墓2件和江西婺源靖康二年(1127年)张氏墓1件。其亦为敞口,造型特征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