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方案2040年前力争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结合高碳排放的产业现状和面临的碳减排严峻形势,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攻关,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升级,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特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认真落实市“双碳”目标及“双控”工作重要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紧紧围绕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大科技需求,组织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科技支撑行动,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二)基本原则——统筹布局,系统谋划。根据国家和区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决策,优化项目、平台、人才、园区、企业、金融等各类创新资源配置,分阶段分步骤统筹推进技术发展和产业应用示范。——聚焦瓶颈,重点突破。围绕重点行业领域碳减排技术瓶颈,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打好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着力提升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培育主体,示范带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赋能碳减排动力,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支撑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开展绿色低碳技术研发示范,带动全区绿色低碳发展。——开放合作,协同联动。加强绿色低碳领域东西部科技合作力度,构建碳减排对外科技合作新模式,汇聚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吸纳顶尖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聚焦碳达峰碳中和开展技术协同攻关。(三)行动目标到2025年,初步构建减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能力水平明显提高,可再生能源、储能、氢能、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工业节能降碳等技术有所突破,支持打造1至2个碳中和科技创新示范项目,培育2家绿色低碳创新型企业,培养引进1个以上绿色低碳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一批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转化应用一批绿色低碳科技成果。二、重点任务(一)开展绿色低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采取“揭榜挂帅”“赛马制”“前引导”等方式,面向全国征集技术解决方案,凝聚各方科技创新力量,推进“三绿”(绿能开发、绿氢生产、绿色发展)产业科技攻关。加快绿色能源开发技术攻关。开展光伏与风电制造技术、生产性服务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发展壮大可再生能源制造业及服务业。开展氢能、储能关键技术研发应用,加快扩展可再生能源应用新领域,开展可再生能源智能运维、智慧电厂与智能电网关键技术研发及集成应用,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加快提升可再生能源供应基础能力,努力提高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推进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技术攻关。围绕能源、化工、冶炼、建筑、交通等行业减污降碳需求,支持高碳排放行业企业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应用低碳燃料与原料替代、过程智能调控、余热余能高效利用等技术,加强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及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研究。支持安全可靠、先进成熟、节能环保的多技术单元集成创新,研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绿色智能交通运输装备和服务,加强建筑节能改造、能效提升、运维能源管理,实施智能交通等电动化、高效化、清洁化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加快推进行业绿色转型。加大生态固碳和增汇技术攻关。研究气候变化影响下农业提质增效、碳氮减排、秸秆循环利用、高效低排绿色饲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减排固碳等关键技术,推进农业缓解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集成创新与应用。开展森林、草原、湿地固碳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以及碳汇资源管理、碳汇计量与监测、碳汇开发技术研发应用。(二)开展绿色低碳先进科技成果引进转化行动聚焦优势特色产业,围绕能源、化工、冶炼、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等领域,整合市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转移转化一批先进适用的绿色低碳科技成果。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有效推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企业通过转让、许可、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先进绿色低碳科技成果在市内转化应用。围绕产业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发展需求,实施一批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强氢能、光伏、风电多能交互清洁能源示范,促进重点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支持城市、社区(乡镇)、园区开展近零碳排放、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示范,引导全社会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三)实施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平台创建行动。依托“双碳”领域国家、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5+4产业”开展绿色低碳科技创新服务;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等碳中和关键技术领域,整合市内外优势创新资源,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