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为统筹推进我市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以目标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坚持系统布局、前瞻引领、重点突破、融合应用,统筹考虑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碳排放、百姓生活,系统分析能源消费总量、碳排放总量、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四个指标,聚焦绿色低碳循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技术产业协同发展和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低碳前沿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迭代升级,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高质量引领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二)基本原则 坚持系统布局。聚焦能源与产业体系绿色转型,统筹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凝练经济社会发展亟须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整体布局科技创新工作。 坚持重点突破。以能源生产和消费为重点,强化创新集成效应,重点突破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节能降碳、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制约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能源、材料、工艺等方面的迭代更新。 坚持示范引领。充分依托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绿色低碳高新区等平台载体,针对高能耗、高排放重点企业实施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推进绿色低碳技术转化应用,引领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导向和企业主体作用,强化技术进步与绿色低碳发展相融合,推进技术产业协同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注入强大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交流合作与高端人才培养,有效统筹国内国际资源,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升集成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积极参与长三角减污降碳协同发展。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初步构建我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显著提高我市绿色低碳核心技术水平,在高效光电转换材料与器件、氢能技术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绿色工业高效流程和节能系统等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高质量支撑我市如期实现碳达峰。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瞄准世界前沿,立足应用导向,强化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攻关,在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工业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生态碳汇等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项以上,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应用成本大幅下降。 ——高能级平台体系基本建成。聚焦绿色低碳、减污降碳和负碳技术研究方向,建设市级各类创新载体5家以上,争创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1-2家,积极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初步建成区域特色的低碳技术创新集聚区。 ——企业创新主体加速培育。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绿色技术中试基地、创新创业基地,鼓励各类创业投资基金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新增绿色低碳高新技术企业5家以上。 创新人才团队竞相汇聚。引进培育绿色低碳相关领域国家级、省部级人才10名以上、市级重点人才计划入选者30名以上,打造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 ——创新创业生态不断优化。建设以区域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主题的省级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2家,绿色低碳高新区1-2家。支持企业承担各类绿色低碳科技项目,鼓励科研设施、数据、检测平台等资源开放共享。 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高效光伏与风能、先进储能、大功率燃料电池、氢能等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能源系统综合利用效率大幅提升,高质量支撑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基础前沿技术突破行动 加强基础研究创新引领。围绕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 绿色农业及碳汇等领域,重点开展新一代太阳能、风能与地热能、电化学储能、催化制氢、CO2膜分离、CO2生物转化、生态碳汇等方向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到2025年,力争在基础研究上取得重大创新成果。 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创新。聚焦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创新需求,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交叉融合,重点推进能源互联、规模化储能、低碳工业原料替代、效率提升、CO2捕集利用及非CO2温室气体环境协同治理等研究。到2025年,力争突破2项以上原创性成果。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 推动零碳电力技术创新。围绕可再生能源高效转换和能源高效利用,重点突破太阳能、大功率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氢储能等储能技术,先进电力装备、高效输变电能源转换、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与稳定控制等输配电技术,支持“风光倍增”工程计划实施,推动“源网荷储”融合互动的智慧能源微网关键技术一体化电力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