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学言语与普通言语的不同文学话语——内指性——侧重于诗意逻辑(情感逻辑)普通话语——外指性——侧重于现实逻辑(事理逻辑)李白有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显然“白发三千丈”是不切合实际的,但谁都知道这只不过是一种艺术夸张而已,它符合的是诗意逻辑。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如果我们从经验事实的角度来拷问:人的心怎么能寄到月亮上去?显然是不真实的。但是如果从态度和情感的要求来看,我们就容易理解了:诗人不能随友人而去,但这种日夜愁闷的思念之情如何排遣呢,诗人告诉了友人,我把自己的这颗心寄到月亮上,那么月亮就代表我的心,你看到月亮就等于看到了我。2文学语言具有心里蕴含性,普通话语侧重于它的指称功能曹植有一首《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显然,这里的“豆”和“豆萁”并非单指自然界的普通事物,而是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在这里它象征着一母同胞的兄弟。鲁迅有这样一句话:“地上本没有路,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这里的“路”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更主要的是它蕴涵着耐人寻味的人生之路。龚自珍有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们读这样的诗,马上会联想到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曾说过的一句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由此我们不难品味出诗人所崇尚的那种“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无私奉献精神。3文学语言具有阻拒性在古典诗文里我们常看到这样的话语:“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纵一苇之所无,凌万项之茫然”等。仔细分析,我们发现第一句中的“无情”本为状人的词语,这里却用来修饰柳树;第二句中的正常语序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而诗句恰好倒了过来;第三句中不说“小船”而说“一苇”,不用“长江”而用“万顷”。这些相对于我们的通常话语来说,是文学话语的陌生化现象,是文学话语对普通话语的反常化运用。文学形象の特征举例诗人既然遇到了南山,那么又遇上了什么呢?他看到了“山气”,望见了“飞鸟”。他遇到了夕阳下的优美图景。这一句把全诗的静景化为动景,进一步升华了自然之美。这不仅使我想起了杜牧的《山行》中的那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中诗人也是不经意间被枫林的美景所打动,停下车来,细细欣赏。作者与陶渊明一样融入自然之中,感受自然之美。正因为这自然之美,作者说道:“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为自然的美是要融入自然中,与自然和谐统一时用心才能感受得到的。陶渊明在这首诗中表现的“真意”即自然之趣,既表现为山水田园的具体“自然”,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抽象“自然”。在这里,山水田园的描写不是当作表现诗人心灵“自然”的背景而存在;两者在诗中是浑融混一,难辨彼此的。这种“意与境浑”的艺术境界,乃是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句话,是虚与实在诗歌创作上的辩证统一。它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殊艺术效果。二:假定与真实的统一真切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把看起来不真实的描写提升为艺术的真实。例如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如果按事实来考察,这个诗句所描写的是不真实的。因为黄河之水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上只下雨,而不下“河”。但是大家都觉得李白这句诗很真实,原来李白在这里写的是自己的真切的感受:黄河之水从高原奔腾而来,水流湍急,巨浪涛天,一泻千里,使人觉得这河水从天而降。黄河的雄伟气魄被这诗句淋漓尽致描写出来了。一个并不符合事实的描写,由于写出了作者的真切的感受而变得真实了。在文学审美描写中,真挚的感情更为重要。真挚的感情可以把虚幻的提升为真实的。汤显祖的《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因痴情,生而死,死而复生,这在生活中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由于作者在描写中灌注了浓浓的感情,虚幻之笔竟然也成为可以接受的艺术真实。在文学审美描写中,作者的真诚的意向,也十分重要。一旦这个真诚的意向成为作品的艺术逻辑,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达成了默契,那么十分怪诞之笔,也可以令人信服。如鲁迅的小说《药》,在革命者夏瑜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若隐若现。表面看是不可理解的,不真实的。但是由于作家的真诚的意向(同情革命者),得到了读者的认同,于是怪诞的描写也成为真实的描写了。三: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举例四: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在诗歌话语活动中是指诗歌话语活动出现的文学形象具备可感知和可概括的特征,诗歌中所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都具备艺术形象确定性的共性,即清代章学诚提出“人心营构之象”,诗歌中的意象也是来源于客观生活,虽然有一些是客观生活的扭曲,但也是反映客观生活的性质,以王维的《竹里馆》为例:独座幽篁里,起坐弹鸣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读完这首诗在我们的大脑里会马上形成这样一幅画面:一个人、一片幽深的竹林、深林、明月。我们可以看到,一片不为人知的深林;皎皎皓月撒下如银月光,照耀着幽深的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