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思考摘要。高职学风影响着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当前高职生在学习目的、动力、习惯、态度、方向、兴趣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学业指导服务缺乏、课程改革认可度不高、学风管理力度不够等有关。推进学业导师制、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学风管理制度等措施有助于创新学风建设机制。关键词:学业导师;全人教育;学风建设学风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式、学习成效等方面的表现,它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催化剂、内在动力。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学风经过长期的传承,往往会体现不同的风格。这种各具特色、各具风格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当前,内涵式发展被高职院校提上日程,学风建设也被高职院校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高职院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1)学习目的不明确。学风好坏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动力。部分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学习要求不甚了解,专业知识需求和个人目标追求不一致。对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部分高职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学习目标,学习缺乏主动性,甚至个别学生认为学与不学一个样,学习仅仅是为了能拿个文凭。“平时不努力,考试抱佛脚”的思想普遍存在[1]。2)学习动力不足。随着高校改革的推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阶段转入“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大学生的生源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传统的“成绩定成败”的考评机制下,多数高职学生被社会定位为高考“失败者”,这种定位让他们中的多数人在进入高校前已经失去学习动力,或者说选择进入大学更多的是满足家长、亲友的需求。因此,这些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往往都是随大流或者由家长代选,个人兴趣特长与专业没有太多关系。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这部分学生在进入高校后,更容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容易产生“学习无用论”思想。3)学习习惯欠佳。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个体学习成效,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最终养成的一种个体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个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基础教育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并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进入高校后,往往表现为学习不积极,上课迟到、早退、旷课,考试想作弊等。4)学习态度不端。受社会环境影响,部分高职学生在“会做不如会说”、“学得好不如混得好”等思想的影响下,个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他们主观上认为努力学习对未来找工作没有任何帮助,或者认为大学就应当多锻炼所谓的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没有用。在这种学习态度下,学生容易以所谓的提高实践能力来为自己不上理论课找借口,平时热衷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不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2高职院校学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1)学业指导跟进式服务缺乏。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其学习状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高职学生在进入高校前经历了无数次的考试,每次考试排名都让其对学习产生排斥。表面上看,不爱学习,贪玩是其没有学习兴趣的原因。事实上,仔细分析一下我们不难发现,传统的以成绩好坏排名次的学业评价机制,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加上在选择专业时缺乏合理的认知和定位,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对专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这些才是学生学习方向不明确的主要原因。实践中,高职院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制订专业培养方案的,且每一个专业培养方案都经过了专家论证,专业培养过程中开设何种课程,采用何种方式,注重培养学生何种专业能力都有详细的规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部分学校仅仅是通过专业认知、专业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集体介绍,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却忽视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将学生的学业规划指导落到实处[2]。2)课程体系改革学生认可度不高。学习兴趣作为一种无形动力,对促进学风建设十分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件事情有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在学风建设过程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事实上,人的兴趣总是和人的内在需求结合在一起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原因很多,但学生感觉不到课程的魅力,或者说课程学习不能满足学生内在的需要肯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前,为更好地适应新的形势需要,特别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各类仿真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过多地考虑了市场效益、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部分学校并没有将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内在需求相结合,学生对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认可,对教师的教学形式不感兴趣。3)学风管理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