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思考1.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纵观全球经济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出,科技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科技创新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积极探索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模式。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进一步加速了重大科技创新的进程,信息、生物、新能源、纳米等前沿技术领域呈现群体突破的态势,以智能、低碳和普惠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模式或将引发新一轮的新产业变革,导致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由外源型向内源型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只有紧紧依靠科技的重大突破和创新,提供新的增长引擎,才可能实现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推动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发展。2.科技创新在江苏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紧迫形势江苏科技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但是,由于特殊的省情,江苏依靠科技引领和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江苏已成为全国工业大省,乃至全球制造业基地之一。由于江苏自然资源缺乏,人口密度又是全国最高,人均资源全国最少,经济发展受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2012年江苏工业用电增幅达4.7%,高于全国的3.4%,每万元gdp能耗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6倍,且3/4是煤炭消耗,新能源占比不足10%。全省土地开发强度接近20%,苏南部分地区已经超过25%,远高于日本的8.5%、德国的13%、荷兰的12.8%。人口“红利窗口”正在缩小,2010年全省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7.4%,老龄化程度仅次于重庆和四川。(2)产业发展矛盾依然突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江苏在产业层次、发展质量效益上仍有较大差距。从产业层次上看,大多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中低端环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0%左右,远低于世界工业增加值率40%的平均水平;从出口结构看,加工贸易占全省出口比重高达50%,而出口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仅占出口额的10%左右;从产业技术创新来看,缺乏重大自主创新技术成果,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能力还很薄弱,技术储备严重匮乏,江苏基础研究资金投入仅占ramp;d经费支出的2.2%,远低于创新型国家10%~20%的投入水平。(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总体上看,全省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集成能力还比较薄弱。首先,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偏低。2012年XX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为1.07%,比2011年还低0.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只有0.91%,不及发达国家的1/4。投入上的差距,造成全省企业创新绩效和质量不高。其次,企业拥有的核心专利技术较少。2012年XX省企业申请pct国际专利915件,总量不足广东的1/10;发明专利授权量比广东少6000多件,仅为广东的73%,有效发明专利数比广东少3万多件,仅为广东的57%。3.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党的十八大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站在新的起点,江苏经济发展要更加突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活力和内在动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推动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1)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围绕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政、产、学、研、用”联合研究制定产业技术路线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创新链的战略部署,集中力量开展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努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以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攀升,加快实现经济由大到强的转变。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要求,强化科技支撑,主攻高端技术,突破高端环节,发展高端产品,在优势产业核心技术、前沿先导技术、产业化应用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量,加强重大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2)大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激励措施,推动人才、技术、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健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推动高校院所主动融入企业创新活动,引导企业介入早期研发,构建创新利益共同体。支持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技术研发合作和转移。鼓励支持大中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