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历史“深度复习”探讨我认为是在进行高考复习时,除了兼顾学生基础知识之外,还应对高考考纲中重大历史问题、历史事件加大复习力度,即思维上加深,视野上拓宽,理论上提升,到达知识、能力、理论三者有机结合,以实现历史复习优质化目标。本课教学立意有二:1、将新中国外交与当初国际国内形势有机结合进行分析,从而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外交战略演变与当初国际关系之间内在联络,以拓宽学生历史视野。2、将求真历史教育价值理论贯通于教学之中,经过对历史事件考证让学生得到历史真像,纠正一些错误知识,形成求真历史意识,并在体验历史过程中,培养学生时序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实现能力上加深,理论上提升。在此立意下新中国早期“一边倒”政策,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正常化便成了本课重难点。本课教学设计中两个探究性问题都是围绕此展开。三、关于《新中国外交》教学设计解读第26课新中国外交(1949~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办公大楼周恩来:1949——1958一、建国早期外交(五十年代)2、新中国早期外交成就:探究问题:二、70年代中国外交重大发展下表是对“中国在联合国正当席位恢复”和“历史性握手”两小目中重大历史史实按时间次序重新排列表。“第26届联合国大会第2758号决议”,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组织中正当权利问题”表决结果,76票赞成,17票弃权,只有35票反对,反正确国家以下:怎样了解毛泽东“对大家说,马上就组团去,这是非洲黑人弟兄把我们抬进去,不去就脱离群众了。”为何会有这么说法?而且广泛宣传,几乎到了世人皆知地步?又怎样了解呢?“1971年10月26日早晨9时,基辛格准备启程回国。叶剑英、乔冠华陪同基辛格乘红旗轿车去机场。途中,乔冠华有意问:“博士,你看今年这届联大我国能恢复席位吗?眼下联大正对此进行表决呢!”基辛格不假思索地说:“我预计你们今年进不了联大!预计明年差不多,待尼克松总统访华以后,你们就能进去了。”乔冠华哈哈大笑,说:“我看不见得!”———《环球视野》三、新时期外交(改革开放以来)(2)政治上: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四、新中国外交60多年启示课后探究四、课后反思谢谢大家!“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做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干涉。”——《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国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清朝西太后,北洋政府袁世凯,国民党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呢?中国一百年来外交史是一部屈辱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是认清帝国主义本质,要有独立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周恩来《新中国外交》内容1949年有10个:苏联(1949.10.2)保加利亚(10.4)罗马尼亚(10.5)匈牙利(10.6)朝鲜(10.6)捷克斯洛伐克(10.6)波兰(10.7)蒙古(10.16)民主德国(10.27)阿尔巴尼亚(11.23)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访。1950年2月,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署第一个条约。缓解新中国经济困难,打破了美国等西方国家封锁。周恩来与印度总理赫鲁共商和平共处五项标准五项标准适合用于社会制度相同国家、制度不一样国家;适合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适合用于国家间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求同存异”含义“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1971年10月25日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压倒多数经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出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正当权利,并马上把蒋介石集团代表从联合国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提案。中小国家欢呼起来,掌声足足响了两分钟,坦桑尼亚外长竟然在会场上跳起舞来。1971年11月15日当中国代表团组员进入第26届联大会场时,身着中山装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成为各国新闻媒体追逐对象,他潇洒豪放大笑,被西方媒体形容为“震碎了议会大厅玻璃。”中共有“二乔”在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内,有“二乔”并世而出,“风流文采天下闻”之说。胡乔木和乔冠华皆为江苏盐城人,两家住地相距不过几里。乔冠华比胡乔木小一岁,念完中学后,两人又是清华大学同学,后不约而同地走上革命道路,四十年代两人又不约而同地用“乔木”笔名发表文章,那时人们常认为“乔木”是一人。“二乔”虽有多个“不约而同”,但性格各异:前者严谨稳健,后者旷达傲物,不拘小节,过目成诵,人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