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抑郁症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对照组治疗期间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基础上,介入心理护理措施,观察HAMD量表评分及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认知障碍、睡眠障碍等HAMD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完全依从率为82.2%(37/45),对照组完全依从率为68.4%(26/3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患者接受治疗依从性,在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患者治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关键词:心理护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状;应用效果精神分裂症除伴有认知障碍、感知觉障碍、激越行为等阳性或阴性症状外,也常伴有不协调性兴奋、易激惹、抑郁及焦虑等情感障碍,而抑郁则是情感障碍中最为常见的类型,本文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将心理干预应用于临床中,现将其临床应用效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8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男41例,女42例,年龄在31-57岁之间,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83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男23例,女22例,平均年龄(43.9±2.5)岁,病程在2-10年之间,平均病程(6.4±1.7)年,精神分裂症类型中偏执型8例,单纯型13例,未分化型19例,紧张型5例,HMDA评分在8-23分之间,平均得分(16.43±2.38)分,对照组38例,男18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6±2.9)岁,病程在1-8年之间,平均病程(5.6±1.3)年,精神分裂症类型中偏执型5例,单纯型12例,未分化型17例,紧张型4例,HMDA评分在9-21分之间,平均得分(16.15±1.78)分,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护理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综合治疗方法,对照组治疗期间介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具体措施包括: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向患者讲解医院环境、治疗措施、精神卫生知识,告知患者接受正规治疗的重要性,消除患者悲观、焦虑等不良情绪,告知家属共同鼓励患者、督促患者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互动关系[1];阶段式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在不同阶段介入健康知识宣讲,初期讲解疾病诱因、预防措施、药物治疗方法、良好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使患者和家属对疾病有个全面的认识,随后可采用探视病房、聊天等方式进行面对面心理干预,期间认真倾听患者诉求,帮助患者分析急性发病时出现妄想和幻觉的原因,鼓励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及娱乐活动,指导患者如何宣泄不良情绪;个性化心理护理,个别患者具有特殊的心理特征和问题,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特别心理问题,针对这类患者应介入个性化心理护理,纠正患者不良认知[2]。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抑郁症状及服药依从性,抑郁症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价,该量表分别从认知障碍、焦虑/躯体化、体重变化、睡眠障碍等7个维度进行评价,HAMD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越低,说明患者焦虑症状越轻微,服药依从性采用我院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规律服药、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定期复查等内容,根据调查结果将依从性分为完成依从、部分依从及不依从三类。1.4统计学方法患者临床资料和数据采用医学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比较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两组抑郁症状情况比较观察组认知障碍、体重变化、睡眠障碍等HAMD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讨论本文实验结果显示,观察组HAMD量表各维度及总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情绪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且观察组治疗完全依从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情绪功能,提高患者接受治疗的依从性,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从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Reference:[1]梁凤珍,邓娟,刘珍.支持性心理护理对精神分裂症伴抑郁情绪患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4,20(19):123-125.[2]胡志红.心理护理干预改善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全科护理,2012,10(6):1564-1566.-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