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亚洲牛肉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摘要: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中国人消费的肉类食品之一。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受人喜爱。我国是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对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牛肉食品的认同,我国肉牛加工业的发展已引起国家、企业及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处在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关键词:牛肉,市场,供需,精分割牛肉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是中国人的第二大肉类食品,仅次于猪肉,其蛋白质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味道鲜美,受人喜爱,享有“肉中骄子”的美称。牛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手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牛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0%,脂肪含量9%,含有人体所需要的全部氨基酸,维生素A的含量比其他畜禽肉都高。牛肉富含红素铁,是补血的好食品,同时,锌、硒、锰等微量元素和B族维生素含量也比较高。牛肉胆固醇含量低,肉质鲜美细嫩多汁,容易消化吸收。经常食用牛肉,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中医认为,牛肉有补巾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的功效。是全世界人都爱吃的食品。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在持续提高,冬季对牛肉的需求量有所增长,“牛肉火锅”遍地开花,受到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由此带动牛肉消费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从全国的形势看,民间牛肉消费市场潜力巨大,肉牛养殖产业应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1.牛肉市场供需现状分析1.1国际市场的供需现状2004~2005年,在疯牛病、口蹄疫及禽流感等疫情的干扰下,尽管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进口限制,但牛肉消费需求依然继续走强,产量和贸易量仍在增加;2006~2007年市场不断恢复,尤其是亚洲市场对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强,牛肉价格稳中有升。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畜牧大国开始占领大部分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牛肉进口市场;2009年,受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牛肉产量将首次下跌,下跌幅度不足1%(29.5万t),巴西、中国和印度的牛产量增加,平衡了欧盟27国、阿根廷、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减少的产量。全球牛肉产量依旧保持在5900万t,持稳定状态(见表2-1)。表2-12004-2009年世界牛肉产量趋势图1.2国内市场的供需现状我国肉牛行业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以后,才有了肉牛产业的概念和肉牛品种定向选育改良等一系列举措。经过近10年不懈努力,肉牛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当前,牛肉占肉类的比重已经超过10%,每年以平均2.8%左右的速度递增,肉牛产业在许多地方已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据报道,2007年底我国牛存栏量约1.46亿头,其中肉牛存栏量1.06亿头,出栏4359.5万头,牛肉总产量达到791万t,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巴西的第三大牛肉生产国,牛肉在全国肉类总产中的比例提高到了9.3%;2008年我国黄牛存栏9000多万头,牛存栏数仍居世界第三位,冰雪、地震自然灾害导致牛肉产量为750万t,较2007年下降5%;2009年全年产业发展平稳,肉牛存栏11545.9万头,牛肉产量为915万t;消费需求保持平稳增长。2000年人均消费牛肉2.5kg,2006年为3.08kg,2009年人均消费量增至6.19kg,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已达到40kg,消费需求增长空间巨大。随着国际和国内市场对牛肉需求的不断增加和人们对牛肉食品的认同,我国肉牛加工业的发展已引起国家、企业及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处在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优势:1、肉牛生产已由西北牧区向农业经济优势区域转移,现已形成西北(包括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新疆、内蒙)、中原(包括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东北(包括吉林、辽宁、黑龙江)、西南(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四个肉牛产业带,且产销两旺,呈现出蓬勃生机。2、屠宰加工企业不断增加,规模有所壮大,集约化程度有所提高;牛肉加工制品的品种有所扩展,加工技术有所突破;企业、市场与研究单位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3、肉类消费发生了明显的结构变化,呈现了从冷冻肉到热鲜肉,再从热鲜肉到冷鲜肉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热鲜肉广天下,冷冻肉争天下,冷鲜肉甲天下”的格局。因此,肉牛加工也正朝着冻变鲜、大变小、生变熟、粗变精、散装变规格化的健康方向发展。(2)劣势:1、肉牛选育改良缺乏科学规划和统一部署,肉牛良种覆盖率低,个体贡献率不高。2、牛源日趋紧张,基础母牛群缺乏保护措施,“杀青弑母”现象较为严重,据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近年来全国基础母牛每年的下滑幅度在15%~20%之间,有些地方接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