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5461950A(43)申请公布日2016.04.06(21)申请号201510988907.8(22)申请日2015.12.24(71)申请人重庆乐乎科技有限公司地址401320重庆市巴南区鱼洞石子坪252号4幢3-15(72)发明人蒋小辉(51)Int.Cl.C08J7/04(2006.01)C08L75/04(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54)发明名称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层聚氨酯皮膜,然后将湿气硬化聚氨酯粉或亲水性湿气硬化聚氨酯粉与导电胶、压电陶瓷颗粒经热熔后充分搅拌混合,得混合液体,然后将混合液体涂抹在聚氨酯皮膜上形成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制造出表面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层,通过检测压电效应发生的位置和强度实现人工智能的感知功能。CN105461950ACN10546195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层聚氨酯皮膜,然后将湿气硬化聚氨酯粉或亲水性湿气硬化聚氨酯粉与导电胶、压电陶瓷颗粒经热熔后充分搅拌混合,得混合液体,然后将混合液体涂抹在聚氨酯皮膜上形成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皮膜上植入有纤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氨酯皮膜为由紫外线硬化聚氨酯、多溶剂型聚氨酯、单一溶剂型聚氨酯、水性聚氨酯及湿气硬化聚氨酯所组成,其中该皮膜层的聚氨酯具有亲水性键段。2CN105461950A说明书1/2页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背景技术[0002]人造合成皮的生产已具多年历史,广泛用于民生工业,如皮包、皮衣、皮饰及运动鞋等,而合成皮的制造方法在专利文献中已有详细的介绍。近年来,专利的发展主要着重于功能性的提高,如透气性、防火性,花样或色彩造型的改进,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急需设计一种能够感知物体触碰位置和压力的人造皮。发明内容[0003]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通过该方法可制造出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0004]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0005]本发明的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层聚氨酯皮膜,然后将湿气硬化聚氨酯粉或亲水性湿气硬化聚氨酯粉与导电胶、压电陶瓷颗粒经热熔后充分搅拌混合,得混合液体,然后将混合液体涂抹在聚氨酯皮膜上形成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0006]进一步,所述聚氨酯皮膜上植入有纤维。[0007]进一步,所述聚氨酯皮膜为由紫外线硬化聚氨酯、多溶剂型聚氨酯、单一溶剂型聚氨酯、水性聚氨酯及湿气硬化聚氨酯所组成,其中该皮膜层的聚氨酯具有亲水性键段。[0008]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09]本发明的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层聚氨酯皮膜,然后将湿气硬化聚氨酯粉或亲水性湿气硬化聚氨酯粉与导电胶、压电陶瓷颗粒经热熔后充分搅拌混合,得混合液体,然后将混合液体涂抹在聚氨酯皮膜上形成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制造出表面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层,通过检测压电效应发生的位置和强度实现人工智能的感知功能。具体实施方式[0010]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详细阐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0011]本发明的具有感知功能的人造皮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制作一层聚氨酯皮膜,然后将湿气硬化聚氨酯粉或亲水性湿气硬化聚氨酯粉与导电胶、压电陶瓷颗粒经热熔后充分搅拌混合,得混合液体,然后将混合液体涂抹在聚氨酯皮膜上形成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制造出表面具有压电效应的人造皮层,通过检测压电效应发生的位置和强度实现人工智能的感知功能。[00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所述聚氨酯皮膜上植入有纤维,所述纤维从人造皮的表面露出,当该纤维遇到物体时,会引起纤维周围区域压电的变化,通过检测该变3CN105461950A说明书2/2页化可判断触碰发生的区域,通过标记上述区域可获得区域的当前位置信息,进而使机器人能够判断出哪个区域的皮肤遇到了物质。[0013]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