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下幸福课探讨摘要:在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成为健全的人幸福课肩负着不可或缺的责任。21世纪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幸福课)运动日益声势浩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困境。因此要借鉴国外学者的实践经验但更应该直面困难在高校建立一套中国本土化的幸福课以期达到预计效果。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幸福课;困境;本土化1引言通识教育有着古老的过去、年轻的现在和无限的未来。说它漫长是因为通识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历史很长研究文献也多如牛毛;说它年轻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才开始出现在我国大陆学者视野中并且逐渐被大家所关注、引用和实践;说它无限是因为通识教育的发展不可限量。中文的“通识教育”最初是由英语的“general-education”翻译而来该概念经历了不断发展和演变。因为它的理念与某一时间段的“大规模计划经济建设”目标相违背所以曾遭到了大量学者的批判但是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中国融入世界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时代的进步通识教育逐渐被大家普遍接受。通识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人与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它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希望通过学习统整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而使受教育者从“专才”变“博才”。正是认识到了通识教育的优点所以众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如果要取得良好的通识教育效果就需要构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其中幸福课作为必修课中的其中一门承担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任务。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八大之后我国在政治上的主题从“和谐”社会过渡到“幸福”社会。“幸福”这一概念已经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幸福”已成共识。对于大学生来说校园的物理环境、人文氛围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所以学校承担着提升大学生幸福感帮助他们获得幸福感的责任。[1]2幸福课的研究背景幸福课又称为积极心理学。心理学自诞生之日起便肩负着三个使命:第一治疗心理疾病;第二帮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完善;第三发现并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但是当国外一些学者检索1887~2000年以来所有有关心理学文献上的研究主题后所有人惊呆了: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有70856篇而提及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有2958篇居然是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出现了14次才会出现一篇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2]。大多数的心理学家将自己的精力花在了治疗心理疾病上所以以马丁•塞利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发起了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五千年前中国的孔夫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育这一过程中本来就应该是快乐和充满乐趣的并且关注人类的潜能和优势的。在这种理念下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坚定地站在了一起最终诞生了传授积极心理学的幸福课其定义为: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和幸福帮助人们快乐和幸福的课程。2.1国外研究现状幸福课在国外的最初实践者是马丁•塞利格曼他于1970年返回了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99年开设了与快乐和幸福相关的课程。后来其他一些精英学校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惠灵顿公学等也相继开始了相关课程。但是广受大家瞩目的一位学者应该是泰勒•本-沙哈尔他于2006年在哈佛大学开设了幸福课选课人数由最初的8位到最后都超过了王牌课程“经济学导论”成为了哈佛大学选课人数最多的课程有着传奇色彩。且该课程以积极心理学为依托用锻炼、反思、记录、冥想等实用和可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幸福的方法。[3]与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相比较英国的顶尖中学惠灵顿的幸福课不采取讲座形式而是结合了传统团体心理活动课、宗教体育、体育锻炼、个人、健康与社会教育以及瑜伽和冥想等众多元素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关注身体和心理健康控制不同的情绪以及怎样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这两所学校的实践都取得了成功对社会和世界的影响力极大。2.2国内研究现状幸福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与心理学有着天然的关系。我国早期有关幸福的研究都是从心理健康这一领域展开的如20世纪80年代杨彦春、何幕陶、朱昌明、马渝根、周建初等学者进行的幸福感研究主要研究的就是老年人精神心理。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逐渐扩展到对城市成年人、运动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幸福研究。[3]这些研究为之后的幸福课开设打下了鉴定的基础但是心理健康只是幸福课研究的一方面。真正意义上幸福课的研究应追溯到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基本理论专业委员会的年会主题是“幸福与教育”自此以后掀起了一个研究幸福与教育的学术高潮。浙江大学、云南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