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新媒体传播论文一、工具理性———高校新媒体传播的一个误区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谓之为“新”。在网络信息时代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新媒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技术的魅力和力量进而为人们所推崇。在高校新媒体同样获得了极大的流行。当前为提高思政教育、红色文化教育乃至区情教育的有效性和师生参与度高校纷纷应用起微博、等新媒体对技术比较敏感的高校进而还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推进校园媒介的跨界融合借助移动传播、网络传播等数字化技术加快校园媒介融合的战略布局。高校新媒体传播主要还是停留在工具层面的应用上。在应用化操作层面高校更多的是集合社交媒体、移动终端、网络终端的优势按照“整合资源、整体覆盖、整校推进”的路径开发社交平台网络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期望实现校园传播的无缝对接。其中客户端通常分为电脑客户端以及手机客户端电脑客户端主要基于windows、MAC、unix(linux)三种主流电脑操作系统手机客户端基于android(安卓)、ios(苹果)、windowsphone(微软手机)、Symbian(塞班)等系统。此类客户端以及微博、等媒介的推广应用是高校在新媒体浪潮中或被动或主动的一种行为。但随后人们发现高校新媒体并没有显示出无往而不利的局面技术高地并不意味着良好的结果产出。事实上如果只注重技术没有师生的广泛参与没有用户的极速顺畅体验没有去中心化的思维校园新媒体则会流于形式只剩下空洞没有反馈的呆板宣传符号。只有开放、互动、快速迭代符合校园年轻人体验的媒体才能得到广泛响应凝聚了校园自媒体、校园拍客、播客、创意者的传播符号才能凝聚人气积累用户。二、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新媒体传播中的运用(一)用户思维:先圈住师生群体再谈内容传播工业时代我们强调围绕产品进行流程再造或者销售推介这是一种以产品为导向的思维。这种思维反映在高校就是学校定制好所谓的“学习内容”进行思想教育或者红色文化的传播。即便高校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强调依据学生反馈从而修正教育模式或者传播模式和技巧。但这里面潜在的逻辑还是有好的内容就会有好的结果还是以内容为王。这和工业化思维是一个版式———围绕产品而不是用户去进行整合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信息更加透明用户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话语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人都有麦克风”。新媒体具有互联网式的全景观和距离感“全连接和零距离”的特征要求高校新媒体传播的思维模式要与之呼应。高校不仅要站在更高的战略层面上实现“以师生为中心”的观念转变更重要的是让师生参与到新媒体传播的每一个链条集师生之智从新媒体传播内容的选择、整合、推介到区情教育的线上线下互动尽可能地让师生卷入到新媒体传播当中。积极卷入到高校新媒体传播体系中的师生已经模糊了传者与受体的界线同一个议题在新媒体的互动中不断深化和夯实使之有了立体感和即时性。这种传播模式让师生与新媒体之间的粘性不断增强媒体的社会性功能也进一步拓展。师生群体不仅参与而且不自觉地成为传播中的一分子“粉丝经济”开始呈现。师生群体已经在新媒体的环境中内化为一个或者多个社群圈住了这些社群也就圈住了用户从而内容传播水到渠成。校园思政工作者可以尝试把利用和培育大学生和高校教师用户粘性作为最核心的基础从一种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出发巧妙融合社交媒体来整合高校传播链条完成理论宣讲、舆论引导阵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构建。如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的“桂电在线”、“微博协会”、“数字海棠杂志社”等8个新媒体社团十分注重校园热点的响应速度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用户体验极大地颠覆了传统校园媒介反应迟缓的弊病每到学生就业招聘时期手机客户端向每个用户推送招人单位、要求等学生关注的内容当学生还在家过春节时学生的个人课表等教学安排以及开学提醒就发送到了学生的手机结合现代科技提高了学生的归属感和满意度。(二)平台思维:开放共享再造新的高校媒介传播生态系统大多数高校拥有校报、校园广播、电视台、校园主题网站、橱窗板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通常思政宣传、新闻播送的采编流程是采集素材、编辑校对、传播输送这三大步骤校园传统媒体包揽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两大环节。当APP、微博、等新媒体的出现后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了媒介融合在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有了更多新的模式。作为受体的学生很多时候成为红色文化传播、区情教育、校内外热点新闻的内容生产者实现了媒介传播的流程再造其模式为师生生产内容———全媒体校园平台整合传播———更多的师生消费内容。在这个框架之下内容的生产重心出现了转移的倾向。校园新媒介的平台思维即高校自身搭建的连接师生的媒介网络不强调该网络化平台本身的价值而是专注于提高该平台对师生的吸引力最终该平台的价值是通过满足师生对资讯的需求来体现。当平台成为“新的生态系统”的时候很多师生就聚集在该媒介平台上平台就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