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校卓越管理者培养方案的设计研究摘要:“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是高校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解决管理类专业就业率低下同时无法满足企业对于高素质管理人才需求两难局面的一项新举措明确培养目标以及改革课程设置是实现卓越管理者培养的有力保障。关键词:高等教育卓越管理者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24-02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没能使庞大的毕业生人群顺利就业。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培养的毕业生无法与社会需求合理匹配因此培养本科层次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既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多元发展的必然趋势。“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是高校根据社会需求培养管理人才提高管理人才培养质量更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创新改革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难求局面。1“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提出的背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针对高等教育主要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高校纷纷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其中“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尤为引起关注。2010年遵循《纲要》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等战略部署而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计划。“卓越计划”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1]。该计划在高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领域做出了重大突破开辟了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卓越计划”的参照借鉴下面临毕业生数量多且质量差学生就业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的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更需要更新教育观念。目前管理类专业社会认可度偏低且缺少专业针对性和实践性管理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成功率较其他工科类专业持续走低。另一方面企业对于高素质管理人员的需求是求贤若渴管理人才不是没有市场需求而是没有做到符合企业的需求。因此作为承载着培育适应社会需求高质量高素质管理人才使命的高等院校更是责无旁贷高校提高管理人才质量改革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2011年天津工业大学启动了“卓越管理者培养计划”该计划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高度重视专门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积极整合学校现有教育培养资源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多样化人才的教育培养理念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精专业、强管理的高素质卓越管理人才。2卓越管理者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最终培养人才的专向性和适用性。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在于所学的专业知识无法与用人单位的招聘要求达到一致的匹配性培养目标的模糊性导致了学生就业的不确定性因此针对卓越管理者的培养目标主要提出以下两点定位。2.1培养中层管理者及基层管理者的目标定位目前中国的民营企业正在蓬勃发展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就业平台也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承担者在吸纳广大毕业生就业这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是高校人才输出的主要需求方。与此同时企业对于中层管理者以及基层管理者的需求也十分迫切高校和企业在人才供需上能够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卓越管理者主要针对本科层次进行培养很难达到培养出高层管理者的水平较高的培养目标无益于人才培养和顺利就业。卓越管理者的培养目标定位体现了社会需求适应性和人才发展的合理性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将有助于卓越管理者培养和满足社会需求。2.2培养“三主体联动式”卓越管理人才的目标定位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是高校与企业或社会组织共同承担培养学生的一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领域双元制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中理论学习在高校实践培训在企业或组织[2]。企业与高校联合办学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此外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卓越管理人才的培养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三主体联动式”是指企业、高校以及学生三个主体形成的一个循环系统卓越管理者是这三个主体相互作用最终产生的结果。企业作为三主体之一主要具备三项功能:一是企业需求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实际标准;二是人才培养实践环节的主要场所;三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反馈培养成果的直接评估方。高校在与企业的相互协力下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