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摘要]关于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韩礼德对隐喻现象也非常感兴趣且作了细致的研究并率先提出了语法隐喻。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前者主要探究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概念”“语法”和“隐喻”的内涵;后者主要涉及的是一致式和隐喻式的“人际功能”“语法”和“隐喻”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阐明和揭示语法隐喻的价值笔者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原型理论和图形背景理论对语法隐喻现象进行解读以期为它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关键词]语法隐喻;概念隐喻;人际隐喻;原型理论;图形背景理论;认知解读[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5)04-0091-05语法隐喻的产生根植于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表达错位。具体来说当词汇语法的表达形式与意义间的一致性程度较高时这种表达就是一致式;反之当词汇语法层对意义的表达重新编码组织时就会出现隐喻式。此外韩礼德就语法隐喻与语言的元功能相结合提出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1][2]340367所以语法隐喻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语言学家对语法隐喻的探讨及其对一致式和隐喻式关系的阐释主要集中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很少有学者突破该学科的局限对这个语言现象进行研究。[3]基于此研究现状本文拟对语法隐喻作跨学科研究以证实通过其他语言流派的理论解释语法隐喻现象的可行性。一、系统功能语言学内部对语法隐喻的研究语法隐喻会导致语言结构和意义的双重改变所以“它既是一种形式变体也是一种意义变体”[4]。韩礼德认为语法隐喻是“相同的所指不同的能指”[2]342。韩礼德的代表作《功能语法导论》标志着语法隐喻的正式诞生。在此书中韩礼德提出了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并认为语法隐喻是一种不同于词汇隐喻的新的隐喻模式。概念隐喻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名词化。它是指“将表示过程的动词或动词词组隐喻化成为名词或名词词组嬗变为小句的参与者”[5]。另外人际语法隐喻被划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当原本由情态动词或情态副词来表达的情态意义被词汇语法层的其他形式(如小句)表达时情态隐喻就产生了。人际隐喻涉及了情态意义(modality)和评价意义(evaluation)的表达。但是韩礼德始终未正式提出语篇隐喻所以语篇隐喻并不是本文所谈论的话题。1996年语法隐喻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韩礼德提出了“语法隐喻综合征”的概念(syndromesofgrammaticalmetaphor)。这个概念的最大突破是摒弃了之前对于语法隐喻的二分论将其重新分类因为在最为直白的表达和最为隐晦的表达间是一个连续统。根据连续统间的中间值语法隐喻被分为13种类型。“在提出的13种隐喻类型中韩礼德将与时态和情态相关的隐喻表达形式和其他语法隐喻现象放在一起讨论表明他想对之前提出的语法隐喻概念从根本上进行变革。”[6]此外众多的国内系统功能语言学者也都对语法隐喻做了大量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研究如胡壮麟认为还可以对语法隐喻作语言层次(stratification)上的划分。[7]语法隐喻可分为语义隐喻、词汇语法隐喻和音系隐喻。刘承宇认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在级转移(rankshifting)上具有逆向性即概念隐喻所涉及的级转移从向度上看是自上而下的并在及物性隐喻和名词化中都有体现而人际隐喻在词汇语法层也都涉及了某种级转移这种级转移与概念隐喻所涉及的级转移在向度上呈现出逆向性规律。[8]何清顺认为功能语言学中的三大纯理功能都可以被隐喻化但呈现方式却不尽一致:概念隐喻属于横组合的级转移而人际隐喻和语篇隐喻是纵聚合型的范畴转移和心理表征。[9]上面所列举的这些对语法隐喻的研究无疑将极大地推动语法隐喻乃至整个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8月第31卷第4期邹智勇等:语法隐喻的认知解读二、原型理论的提出和主要观点关于原型理论(prototypetheory)语言学界作了众多有价值的研究(RoschE.1970s;LakoffG.1980s;Taylor1980s等)。原型理论是针对范畴的经典理论的缺陷提出的并动摇了其主导地位因为范畴的经典理论支持对事物绝对的二元划分。该理论认为:范畴是靠一系列充分必要条件来确定的;特征是明确的二分的;范畴有清晰的界限;范畴内所有的成员地位相等。[10]但是因为经典范畴理论的高度理想化、抽象化的二元划分会给人们带来绝对化的认识方法使得人们习惯用两极化的思维模式去认识世界不能全面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1112]所以语言学家开始寻求新的方法如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fa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