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析新课程理念下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论文关键词: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概念研究现状意义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对外语教师的要求不断地提高。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同时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提高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已远远不能适应变化的时代认识媒介选择和接触媒介解读、甄别和判断媒介信息充分有效地利用媒介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生活技能。学生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一分子无时无刻不在与媒介接触。外语教师也同样面临着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要求。教育部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媒介素养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媒介素养水平的培养。全面分析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内涵、研究现状应该具备的媒介素养水平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希望对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更好地实现外语教学理念起到积极的作用。一、相关概念媒介素养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指向于公民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受教育者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逐步培养对于媒体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最终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参与社会发展。二、外语教师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现状1993年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这个概念就学校引人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并提出了系统的教学建议。但就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各国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的主体还是各级学生及社会公众的媒介素养教育也鲜有文献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我们利用中国期刊网进行了文献调研按篇名和模糊匹配从1999年到2007年全部进行搜索查看有关媒体素养教育方面正式发表的研究成果数量和方向。从文献检索结果中可以看到目前“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文献相当多(占到64.9%)说明它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04年10月“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2006年8月在复旦大学召开的“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也将“公民的媒体素养”列为会议的十个专题之一。目前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媒介素养的内涵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探讨、途径、方法的研究;在学校教育层面研究比较集中在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和青少年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在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献中还未有人涉及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表明媒介素养教育目前大多还停留于对学生的媒介素养研究这说明社会和学术界、教师对媒介素养教育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空白这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中将严重影响外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也影响外语教学理念和外语教学改革的实施。三、培养和提高外语教师媒介素养的意义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有助于加强外语教师对于媒介的接触和认识客观、合理、高效地使用媒介促进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对于提高目前外语教育质量和促进外语教育的改革具有较好的现实意义;对于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实现教学手段和内容的丰富、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培养素质和外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运用各种媒介技术能够创设最佳情景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和运用语言同时能加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增大课堂容量加快课堂教学节奏提高课堂效率;从多种角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位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景。并能利用电子学档技术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及时跟踪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变化进而促进学生培养素质的全面提高。(二)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将更好地体现外语新课程的理念面向全体学体注重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由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不同个体在信息的处理方面和媒介应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也就会形成信息鸿沟和相应的弱势群体。如果加强外语教师的媒介素养教育就可以使教师能够利用媒介对学生加强引导和关心提供各类信息资源消除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