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论利用银行卡恶意透支的民事责任「内容提要银行卡是由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持卡人发行的具有多种功能的结算凭证是目前我国广泛使用的一种支付结算工具。目前银行卡恶意透支的情况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分析恶意透支的原因及其危害后果论述了利用银行卡恶意透支的构成要件、归责原则以及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关键词银行卡、恶意透支、民事责任近年来我国银行卡市场发展迅速。据统计到2002年末全国发卡银行达88家发卡总量近5亿张增幅30%;2002年银行卡交易额11.6万亿元增长38%;银行卡户人民币存款7034亿元比2001年末增长56%.2002年全国共实现银行卡跨行交易6.3亿笔清算金额1790亿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100%和95%.[1]随着银行卡在我国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恶意透支的情况日益严重。由于银行卡本身有一定的透支功能而我国目前银行卡业务技术比较落后风险防范措施中存在许多漏洞所以银行卡恶意透支行为频繁发生。据苏州市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支行反映该行发行的准贷记卡透支金额中属于正常透支的仅占9.81%其余高达90.19%金额均属恶意透支大大超出人民银行规定的15%的恶透率标准。[2]目前银行卡恶意透支给发卡银行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一旦持卡人形成透支发卡银行对透支款的催收相当困难大量的透支款就成了坏账呆账造成发卡银行的经济利益损失惨重对银行卡业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考验甚至会对金融安全造成冲击应由谁来承担银行卡被恶意透支的民事责任已成为一个非常突出的法律问题。一、利用银行卡恶意透支的构成要件及归责原则恶意透支是违反银行卡章程和领用银行卡协议的行为。在《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中没有对银行卡恶意透支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根据我国《刑法》第196条的规定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因此银行卡的恶意透支是指合法持卡人利用银行卡的透支功能以非法占有银行款项为目的超额超期使用透支款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按时归还的透支行为。[3]中国银行《长城卡持卡人信用卡章程》第12条规定:“持卡人如以个人非法占有为目的或者明知无力偿还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骗取财物金额在5000元以上逃避追查或者经银行进行催告还款超过3个月仍未归还的发卡银行有权报请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由以上规定可知构成恶意透支须具备如下要件:第一恶意透支的主体为合法的持卡人即直接向银行申办并核准领取银行卡的人也就是享有该银行卡使用资格的人。反之不是经申办程序从银行领取银行卡的人均不属持卡人如是盗窃、抢劫、侵占、收赃购买等行为非法取得他人的银行卡或非法持有某种伪造卡、废卡的人。这些人如利用手中的银行卡进行大量透支应构成刑法所规定的使用伪造卡、作废卡、冒用、盗用他人银行卡的行为而不构成恶意透支。[4]第二持卡人主观方面是故意的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持卡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损害发卡行的利益而仍然违反规定进行透支且主观方面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持卡人如主观上不是出于故意而是因为过失而造成透支的就不构成恶意透支;如果虽出于故意但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例如为了治病、救灾等一时之需短期透支借用事后积极设法归还的也不构成恶意透支。但如果明知无力偿还而大量透支的可认定其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符合恶意透支的主观要件。[5]第三客观上形成了对发卡行或特约商户的损害透支数额超过规定限额达5000元以上持卡人在银行交纳保证金的则透支数额超过保证金数额达5000元以上给发卡行或特约商户造成经济上的损失。第四持卡人有违反有关规定的行为如违反了限额的规定或违反了期限的规定。超过规定限额是指超过银行卡章程和领用银行卡协议明确规定的透支限额是否超过限额是以透支后的银行卡账户余额作比较而不是指每一次的透支数额每一次透支数都未达到限额标准但余额超过限额的也是超限额透支。超过规定期限是指超过银行卡章程和领用银行卡协议明确规定的允许透支的期限一般均规定透支期限为1个月最长不得超过60天。第五经发卡行催收后仍不归还如果未经发卡银行催收而归还的或经发卡银行催收后归还的则不构成恶意透支。只要持卡人的透支行为符合以上五个要件则构成银行卡恶意透支。在持卡人发生恶意的透支行为时应根据何种归责原则确定持卡人的责任呢?笔者认为对银行卡恶意透支的归责原则应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所谓过错责任原则是指持卡人的主观过错是构成恶意透支行为的必备要件的归责原则。过错是行为人决定其行动的一种故意或过失的主观心理状态。在利用银行卡恶意透支的行为中笔者认为持卡人在进行恶意透支行为时的主观心理状态应是一种故意的心理状态而不是过失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持卡人在实施恶意透支行为时已经预见到会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