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143022A(43)申请公布日2017.09.08(21)申请号201710513379.X(22)申请日2017.06.29(71)申请人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地址100176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安街7号(72)发明人李楠梁思懿李杰(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代理人赵燕力王春光(51)Int.Cl.E03F1/00(2006.01)E03F5/04(2006.01)E03F5/0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雨水多功能接收井(57)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设置在生物滞留带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包括:筒形本体,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筒形本体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渗水孔;地块雨水收集管,一端与待收集地块的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筒形本体连接,沿待收集地块的管路朝向筒形本体方向,地块雨水收集管逐渐向下倾斜;拦污组件,能拆卸地设置在筒形本体内;格栅篦子,设置在筒形本体的上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筒形本体的侧壁和底壁均开渗水孔,使筒形本体具有渗透功能,最大程度减少雨后积水,防止滋生蚊蝇。同时可以有效转输无法重力自流进入生物滞留带的地块雨水(市政道路路侧的地块雨水井处的雨水),能够增大生物滞留带的收水面积,减少外排雨水量。CN107143022ACN107143022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设置在生物滞留带处,其特征在于,所述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包括:筒形本体(10),上端开口且下端封闭,筒形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上均设置有渗水孔(11);地块雨水收集管(20),一端与待收集地块的管路连接,另一端与筒形本体(10)连接,沿待收集地块的管路朝向筒形本体(10)方向,地块雨水收集管(20)逐渐向下倾斜;拦污组件(30),能拆卸地设置在筒形本体(10)内;格栅篦子(40),设置在筒形本体(10)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筒形本体(10)内壁上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拦污组件(30)包括拦污筐(31),拦污筐(31)为镂空状结构,拦污筐(31)设置在筒形本体(10)内部,拦污筐(31)上设置有与该第一卡接部配合卡接的第二卡接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卡接部为设置在筒形本体(10)内壁上的卡接凹槽,该第二卡接部为设置在拦污筐(31)外侧的卡接凸起。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筒形本体(10)的侧壁上设置有雨水入口,地块雨水收集管(20)的另一端与该雨水入口连接,拦污筐(31)的上端位于该雨水入口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拦污筐(31)内设置有透水土工布(33)。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拦污筐(31)上设置有提手(32)。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筒形本体(10)的侧壁和底壁开上设置渗水孔(11)的开孔率为1%至3%。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筒形本体(10)沿竖直方向的高度为0.5m至1m。9.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雨水多功能接收井,其特征在于,筒形本体(10)的上端为锥形状结构,并且沿竖直方向朝下,该筒形本体(10)上端的内径逐渐减小。2CN107143022A说明书1/4页雨水多功能接收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雨水回收利用装置领域,具体是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背景技术[0002]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遵循的是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低影响发展模式:传统城市利用土地进行高强度开发,海绵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土地利用、水环境、水循环的和谐共处;传统城市开发方式改变了原有的水生态,海绵城市则保护原有的水生态;传统城市的建设模式是粗放式的,海绵城市对周边水生态环境则是低影响的;传统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大幅增加,海绵城市建成后地表径流量能保持不变。[0003]生物滞留带是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一种应用广泛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生物滞留带一般收纳市政道路雨水,通过植物的吸收和渗滤,减少雨水外排流量,净化雨水水质。当有地块雨水接入时,一般要求雨水排水口位于生物滞留带下沉表面以上,雨水重力自流进入生物滞留带。现有技术的缺点:由于雨水管下穿道路覆土要求及坡降,使得雨水管排水口无法满足重力流入生物滞留带的要求。发明内容[0004]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雨水多功能接收井,以达到高地的地块雨水可以排入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