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现实主义绘画创作分析论文摘要:20世纪70年代伍启中先生以国画《心潮逐浪高》一举成名由于他具有坚实的造型基础和对线造型的把握以及他坚持从生活中寻找、挖掘“真善美”并将之作为创作素材所描绘的人物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和南国色彩用笔遒劲稳健洗练精当。在其运用传统线条造型的同时融合了西画的特长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为整体推进中国人物画创作作出了贡献。关键词:岭南画家;伍启中;现实主义绘画;创作评析Abstract:WuQizhongrosetofameforhisChinesepainting“SurgingThoughtsLiketheTide”inthe1970s.Withhissolidfoundationinformandadeptskillsinlinehebasedhiscreationonreallifetoseekandexplorethethemesoftruthkindnessandbeauty.Thecharactersheportrayedwerecharacterizedbystrikingfeatures.HeenrichedtheexpressivenessofChinesepaintingbycombiningthestyleofChinesepaintingwithskillsofWesternpaintingwhichcontributestoacomprehensivepromotionofChinesefigurepainting.Keywords:painterofLingnanSchool;WuQizhong;realisticpainting;creationanalysis伍启中广东新会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广东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以其深厚的、扎实的造型功底毕业于广州美院附中。伍启中先生涉及的艺术领域很多从连环画、宣传画、插图、国画一直到油画等画种。正是通过这些写实技巧的历练他的创作能力得以成熟其中最为擅长的便是人物画。由于精湛的绘画技巧在人物画创作上日臻完善。在1973年的全国美展中他的中国画《心潮逐浪高》以其高超的写实手法、严谨的造型、生动的人物形象而大获成功。其后中国画《康有为》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铜牌奖《浩气长存——》获1993年全国首届中国画展览优秀奖《在兰圃》获2001年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广东省美展金奖等。一、红色经典绘画作品《心潮逐浪高》产生的背景回顾20世纪的广东美术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从六十至七十年代广东美术以整体最辉煌的形象出现在全国美术界其中像汤小铭、陈衍宁、伍启中、林墉等人在那个时期的中国画坛上均不同程度地产生过重要影响并占据着非常醒目的位置。伍启中创作这幅作品时正值中国“”时期那是以对一个人神性的崇拜将全国人民进行一场精神洗礼是让人心灵扭曲的时代。画面上表现的是在狂热的革命年代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图式场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个曾经影响过许多人的人生轨迹的时代为后来涌现出了不少反映知青的美术作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心潮逐浪高》正是那个时代集体意识下潜意识的流露与宣泄是对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的最好诠释。今天评论家的思考当然要具有历史与现实审视的目光如果将画中的形象与当时的现实状况进行比较追寻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图像形成的原因应是颇有意思的。该画是具有高水平的知青题材作品客观地说当时的许多美术作品大都带有些公式化、概念化的烙印。那时的“”美术就是政治美术谁也不敢越雷池半步。《心潮逐浪高》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产生必然有其影子。例如从面部微笑的表情到大都一致喜悦的状态从手捧“红宝书”的知识青年到手扶行李的老干部等等这种一表现知青图式必有“红宝书”表现老干部必有行李包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在当时是屡见不鲜的。由于“”美术的特殊性那时的画家都很虔诚地按照一定的模式和套路来进行创作。因此概念化、公式化就成了当时美术创作的主流。然而这些并不妨碍我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心潮逐浪高》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目前人物画在现今中国画的格局中是个弱项尤其在现代人物画创作的精神和人物画的语言表达上都有弱化的趋势。现代年轻的画家比起我们的前一辈、再前一辈的人在人物画的创作上缺少生活的底蕴与内涵导致人物画的表现苍白无力。“”期间的美术创作基本属于歌颂和赞美新生事物的政治美术公式化、概念化的创作之风让许多画家违心地画了一些作品。而《心潮逐浪高》主题的构思正是在主流话题和民间立场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把当时的政治意识与精神文化生产的某种关系巧妙地通过各种情境缔结起来让艺术的表现成为主体构成了整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