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模式是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职业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的校企合作正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政府政策和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意愿不高、学校适应企业需求能力较差等问题。本文将就当前校企合作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设性方案。关键词:技工学校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一线所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经济强国的发展离不开技能型人才的支撑如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其提供了巨大的人才保证和技术支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最根本是需要建立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对技能型人才进行全方位培养和提升。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产业日渐成熟而校企合作却还处于初级阶段一直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如何使校企合作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使学校、企业和学生从中获益是学校、企业和政府当前需要解决的紧迫任务。一、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一直以来我国的校企合作都停留在企业和学校二者自发结合的层面具有不规范性、短期性合作处于低层次、低水平上未能形成统一的、协调的、高层次上的整体行动更没有上升到政府行为合作混乱、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一直存在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1.校企合作模式不明确学校和企业之间还未形成有效的合作模式不规范的、短期性的合作一直存在。现阶段校企合作多是由学校为求得生存和发展主动和企业合作很少有企业因自身发展和长远战略的需要而与学校开展合作或是由政府主导校企双方共同发起合作。合作双方缺乏沟通平台、繁冗的学校管理机制、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等因素都严重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因此真正使学校和企业互利互惠、优势互补、实现“双赢”的有效合作模式亟待建立。2.中职院校未能有效对接企业需求目前许多中职院校开设的专业、课程、培养模式、考核体系等都与企业需求有着较大差距。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滞后、实习实训等培训能力较弱是造成中职院校普遍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自身专业特色的主因。缺乏与企业岗位能力相适应的教学体系也是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因素之一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滞后导致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相差较大。目前多数校企合作都停留在企业接受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的初级层次上未能从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考核体系等方面全方位参与。3.校企合作操作不规范在合作中学校与企业缺乏整体推进意识没有长远的战略决策缺少统筹运作使企业运行和学校办学等要素不能有机结合最终达不到双方“共赢”的目的、取得预期效果。由于技工学校属于政府性事业单位一任领导在任期上制定的政策一般都能较好地履行一旦决策层更替就不能保证决策的延续。同时由于学校一些制度修订得不及时也导致决策和制度发生碰撞妨碍了学校办学机制和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结合。二、校企合作效果不明显的原因1.政府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和机制的缺失与不完善是造成校企合作运行不深入、效率低的主要原因。(1)法律、法规不健全。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为二战后的德国培养了大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技术人才。美国早在1906年就开始实施“合作教育”又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了著名的《帕金斯法》确保了校企双方有法可依。此外还有日本的《产业教育振兴法》、英国的“工读交替”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都是相对成熟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或合作模式。反观我国虽然近些年陆续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但从总体上看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1)机制和部门不健全。国家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机制和准则没有专门的协调机构来负责对合作进行监督、考核和推进。学校体制相对滞后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反应不够及时弹性不够制约了合作前景。(3)政府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在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政策和措施时各级政府不够重视。在区域技能人才培养上政府也未发挥其应有的主体地位。政府作为二者中的平台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企业所需的人才信息、学校所需的企业需求信息不能及时传达造成了学校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需求。2.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不足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发出者为中职院校。学校作为技能人才输出者对合作的热情明显大于企业。“海尔”“万达”等企业开设的“海尔班”“万达学院”等是企业为盈利和发展的原动力而开设的而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缺少战略性决策和眼光没有将培养技能型人才纳入企业的价值链中也没有将是否参与职业教育同利益损益相关联。在缺少政策和机制的制约和激励下更多的企业